【光明時評】“科技過年”給春節帶來新內容
(原標題:【光明時評】“科技過年”給春節帶來新內容)
【光明時評】
作者:王霽霞(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副院長);楊斯雅(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科技法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今年春節期間,科技成爲回鄉過年途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不少地方用無人機表演,呈現出蛇年“福”文化的不同圖案,爲遊客帶來“科技+文化”的光影盛宴;還有傳統醒獅和機甲醒獅共同起舞,將古老的傳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在市民面前,讓濃濃年味兒透着滿滿科技範兒。
近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正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科技過年”也給春節帶來新內容,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影響力。去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囊括了全國各地和春節相關的所有過年習俗,也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未來,要更好傳承弘揚春節文化、豐富人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更要繼續推動科技賦能與人文傳承的“雙向奔赴”,創新文旅融合模式、表達和傳播方式,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爲人們帶來全新的春節體驗。
當前,全國各地紛紛創新形式,充分運用人工智能、VR/AR/XR等技術,提升人們春節文旅的體驗感。例如,河南洛陽的隋唐洛陽城景區通過沉浸式場景設置和現場活動互動,帶領遊客全方位體驗“文化年、傳統年、國潮年”的獨特魅力;北京AI廟會打造了上百處人工智能場景,仿生人版的白娘子翩翩起舞,機器人學起京劇表演,唱唸做打有模有樣,還可以玩轉川劇變臉,引得大家駐足歡呼。隨着科技不斷突破,這些技術的應用,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春節的魅力和氛圍。在不少風光旖旎的名山大川、歷史文化厚重的文化遺產和古鎮古城、“煙火氣”十足的特色街區,面向消費者的機器人送餐服務、無人機外賣、無人機旅拍服務等也已廣泛滲透到旅遊休閒場景,讓人們的出行和消費都更加方便。
科技的助力,也讓春節傳統民俗有了更多“新味道”。不可否認,近年來,在經濟發展、代際更替、媒介變遷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傳統年俗的“味道”有些變淡,但創新民俗活動卻愈發火熱起來。先進信息技術的賦能有效激活了文旅新業態,讓回鄉過年更有趣味。例如,不少平臺策劃了“AI變身”祝福活動,用戶只需要上傳自己的照片,即可生成一個年畫娃娃開口說話的拜年視頻,還可一鍵分享至社交媒體,表達新春祝福;在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之際,“紫禁城裡過大年”項目首次走出北京開展外展活動,採取線上線下互動的方式,開發光影、AR/VR等數字展覽,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紫禁城文化的獨特韻味和魅力;“年自萬物生”——2025山西非遺年俗藝術展將人們印象裡的年落到了視、聽、味、嗅、觸五感中,全新打造了沉浸式體驗空間,觀衆可以調動自己的感官靜心品味豐富多元的年味兒,在可及性、儀式感的提升中品味新春的喜樂。
春節不僅是一個團圓的日子,更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來年的美好期望。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春節這一承載着中華民族深厚情感的傳統節日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數字化革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必將綻放出更加蓬勃向上的時代神采。當然,爲了讓回家過年更開心、更熱鬧,各地文旅也要加強相關管理和服務效能,着力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聚焦文化數字化、數據要素賦能文化和旅遊行業發展共性問題,發掘創新文化表達方式、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構建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培育文化創意新產品、挖掘文化數據價值、提升旅遊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等重點領域的創新成果,爲科技賦能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引領。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14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