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支持民營經濟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光明論壇】

作者:朱建一(浙江警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文章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重要論斷明確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遵循,爲廣大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保持發展定力、開創新發展局面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動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以來,高質量發展已成爲我國經濟發展的鮮明主題,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僅是國家戰略要求,更是民營企業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當今全球科技創新浪潮迅猛涌動,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發生深刻變化,民營企業的傳統發展路徑已無法適應新的競爭環境,粗放型、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難以爲繼。面對一系列的不確定性及風險挑戰,民營企業只有自覺把企業自身發展融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才能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勇立潮頭。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多次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出臺了《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等多個政策文件,還有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頒發施行等,聚焦民營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着眼優化發展環境、強化要素支撐、提升服務效能、規範企業治理、完善法律保障等各個方面,爲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當前,我國民營經濟整體實力、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基礎。從規模實力上看,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實有民營經濟組織1.85億戶,佔經營主體總量的96.76%,同比增長2.3%。私營企業數量突破5800萬戶,同比增長5.2%。從創新能力上看,2012年以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由62.4%提高至92%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80%。特別是一批民營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系列突破,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佔據先機。例如: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宇樹H1人形機器人贏得冠軍;以宇樹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強腦科技等爲代表的系列高科技企業異軍突起,改變了全球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發展格局。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領域民營經濟發展潛力不斷釋放,2024年民營企業首次成爲我國高技術產品的最大進出口主體,一批科技企業堅持自主創新,取得了全球矚目的突破性成果。從社會貢獻上看,我國民營經濟已成爲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前景廣闊、空間巨大。但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應當在完善市場準入機制、通暢融資渠道、培植創新生態等方面持續發力。

市場準入是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關鍵環節,也是民營企業獲得公平發展機會的第一道門檻。只有讓“非禁即入”落地生根,堅決打破隱性壁壘,規範市場競爭秩序,才能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只有紮實推進公平審查制度,常態化開展檢查監察,營造良好的公平競爭法治環境,持續保障好民營企業的公平競爭權益,民營企業纔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暢通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是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關鍵所在。應進一步規範企業財務管理,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完善企業信用服務平臺建設等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增強民企信譽和融資能力。同時,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融資模式,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融資服務和擔保體系,有效破解融資難題。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沃土,是有效集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提升創新效率的關鍵支撐。通過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建立創新發展共同體,一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跨領域、多渠道創新要素流動和資源集聚,提升創新效率。同時,優化成果轉化機制,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銜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此外,還須持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保障和提升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主動性和成果轉化積極性。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26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