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橋2006年拆除 橋下光華商場曾陪伴一代人青春
臺北市光華橋,於一日上午舉行竣工典禮,圖爲臺北市光華橋通車典禮牌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1/09/01 高鍵助攝影)
在臺北市鐵路尚未地下化的年代,爲減輕行經新生南路和松江路交會之鐵路平交道的負荷,因此在1971年時興建一座連接松江路和新生南路的「光華橋」,讓雙向車輛能透過陸橋往返。在光華橋落成2年後,原先位於安東街與八德路一段等200多家攤商,被遷移安置在光華橋下2層的地下空間,慢慢演進成爲賣3C產品最有名的光華商場。
光華商場成爲電子產品重鎮並非偶然。最初這裡只有賣舊書、黃色雜誌、骨董玉器,由於中美斷交後駐臺美軍撤防,遺留下大量的電器材零件流入光華商場的二手貨商中,隨着臺灣電子代工業興起,電子、音響、電腦零件加上商場緊鄰臺北工專學生的需求,讓光華商場漸漸轉變爲臺灣電子零件市場的集散地。
【推薦閱讀】 盜版光碟「大補帖」侵害智慧財產權被政府取締 人生七分靠打拚!1972年臺北大橋下的橋頭工
連接臺北市新生南路與松江路的光華橋因捷運三重及新莊線施工而面臨拆除。圖爲光華橋街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06/29 陳炳坤攝影)
在著作權不興盛的年代中,從CD謎片、舊書到電腦硬體與軟體甚至非法的「大補帖」在此都可以一次購足,曾經有人開玩笑說,在光華商場逛一圈,一臺電腦的零件在此就可以買足。而陰暗狹小帶着黴味的空間與車行過時轟隆的車聲,對於五六年級生而言是一個難以磨滅青春記憶。
成立近廿年的光華商場,門面已嫌老舊,亟待整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2/10/17 吳景騰攝影)
光華商場銷售電腦硬體與軟體,同時帶動周圍商圈相龐大的電子資訊相關商家相繼成立,成爲一個「光華商圈」,各種3C產品來這裡都找得到。而光華商場外圍的光華假日玉市,假日人潮絡繹不絕是光華商場最鼎盛時期。
光華橋下停車位,長期遭攤販及違章建築佔用,影響停車管理和營運,在臺北市政府「先禮後兵」公告兩週,要求民衆自行遷移清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09/13 陳炳坤攝影)
1999年921大地震後,光華橋結構安全出現疑慮,加上原本行經橋下的鐵路已完成地下化,臺北市政府在2006年1月29日拆除光華橋,讓陪伴國人30多年與青年學子購買3C產品的光華商場也自此走入歷史,光華商場攤商於2008年7月遷入新建「光華數位新天地」,電子攤商在嶄新的建物與光亮的內裝繼續銷售各式電子產品,但是原本的光華場商,仍留在許多人的記憶中。
連接臺北市新生南路與松江路的光華橋因捷運三重及新莊線施工而面臨拆除。圖爲光華橋街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7/06/29 陳炳坤攝影)
臺北市光華橋開拆後,昨日上午六時開放通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6/02/06 林弘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