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 “專利戰” 龍頭企業再下場:隆基綠能起訴晶科能源專利侵權
新年伊始,國內光伏龍頭企業因電池專利糾紛“互掐”,龍頭企業先後“下場”。
第一財經記者從熟悉山東分佈式市場的業內人士處最新獲悉,隆基綠能近日已在山東省起訴晶科能源專利侵權。
目前,該消息已經得到隆基綠能方面的確認,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受理該起訴,預計3月20日開庭審理。
近幾個月,晶科能源先後在中國內地、日本東京、澳洲等多地起訴隆基綠能專利侵權,要求其停止侵害相關發明專利權並賠償經濟損失。
就在幾天前,2月10日,天合光能公告稱,將起訴阿特斯及其子公司並索要10.58億的天價賠償。
“此次專利侵權涉及的都是有關Topcon的核心發明專利,也是公司在美國起訴阿特斯的同族專利。參考晶科和晶澳起訴隆基和正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國際和國內行業的共識,也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天合光能方面迴應稱。
次日,阿特斯公告“否認”,稱專利侵權的指控缺乏事實和法律上的依據,還指控天合光能也有侵權。
從目前已公佈的訴訟糾紛案件來看,隆基綠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阿特斯(688472.SH)、晶澳科技(002459.SZ)、正泰新能源等A股光伏一線企業均被波及,大有“誰也不閒着,誰都有對手”之勢。
“專利侵權已經成爲行業‘毒瘤’。”國內某一線光伏企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光伏產業鏈價格大幅下跌,降幅近三成,甚至跌破成本線,導致光伏產業的研發投入增速從2020年的20%降至10%以下,削弱了技術創新能力,給中國光伏產業經濟造成超過300億元的損失。
“過去,技術研發基本上還是各自研究。同時由於這個行業裡面的很多企業,對這些研發領先的企業挖技術人員,很多企業一年50億元至70億元的研發投入,部分企業挖走一些人員就可以投入生產。在這個情況下,知識產權就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導致了跨界跨行企業紛紛入局。”另一A股光伏企業高管告訴記者。
2024年以來,光伏企業之間的專利訴訟增多,國內光伏組件龍頭企業中已有6家依法維權,並且維權行動不僅侷限於國內市場,在海外市場也呈現出越發激烈的態勢。
2024年7月,晶澳科技在歐洲統一專利法院(UPC)慕尼黑分庭對正泰新能源及其歐洲相關公司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指控其侵犯晶澳科技的TOPCon技術專利。
2024年12月,晶科能源向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區地方法院(舊金山)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指控日本光伏企業VSUN Solar及其相關實體侵犯其N型TOPCon技術專利。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雖然迄今爲止TOPCon技術相關的專利糾紛暫無最終結果,後續結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但參考歷史上其他行業的專利糾紛案件,如果被告敗訴,普遍面臨停止銷售甚至永久禁售的裁決,敗訴後果較爲嚴重。
購買、授權、交換等都是較爲可行的防止專利侵權的途徑。“專利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解決,比如授權、購買、交換,而不是去逃避,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來做專利。”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必須尊重知識產權保護,這是一個企業該有的擔當。
“特別在TOPCon技術,公司擁有絕大部分的專利。我們現在至少與兩家企業已經達成了專利的授權,當然它必須支付費用。”李仙德表示。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爲,目前全球光伏TOPCon產能佔比已經超過七成,專利糾紛的常態化或正在倒逼行業快速出清。從政策層面看,近年來,中央政府多次強調要反對內卷式惡性競爭,倡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