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股》Q2營收拚高、H2不明朗 土洋砍價 元太回測200元
元太法說前夕,外資週三大賣超4643張,投信、自營商也同步賣超;外資已連續6天賣超萬張以上,投信也連5天賣超千張。元太週四股價一度回測200元,下跌7.49%至197.5元最低,創下一個月以來新低。
元太2025年第二季可望爲年度高峰,主因爲關稅的急單涌現,並維持對其消費電子產品(CE)和物聯網(IoT)年度營收成長的預估。不過下半年來看,第三季營收可望季比微幅下跌,第四季能見度亦不明朗。至於電子貨架標籤(ESL)業務,已經全面推行的零售商大多遵守計劃。而消費電子業務來說,電子書閱讀器可望繼續受益於因轉向彩色模型而激發的更換需求,而電子筆記本則可能會受到關稅影響。
元大進一步說明關稅、匯率議題,重申今年正面展望,但第二季提前出貨,特別是在消費電子業務方面,CE今年前景目前預期不如去年底。而關稅上,對元太影響沒有那麼直接,合作伙伴終端組裝能力加速移出中國,以減輕影響。客戶端ESL影響不大,主因是今年預測已經訂好了,按時程安裝,反而因爲關稅,零售客戶要提前拉貨;還沒裝ESL的客戶,因爲關稅還在觀望,等七月決定是否安裝。短期內ESL影響不大,ESL可望仍是不錯的一年。電子閱讀器方面,客戶覺得轉上彩色,需求還是強勁,主因是買閱讀器的人年齡層約30~50歲,資金支出有餘,即便有關稅問題,但整體對閱讀器還是正面看待。
至於匯率,大多科技公司都有這波動問題,對毛利率有所敏感度,臺幣升值1%,對毛利率的影響,元太會動態調整,目前無法給出數字指引。
元太也提到,公司原先預期第一季底或4月開始運作新產線H5,初步客戶反饋大多是正面的,但H5系列的產量提升面臨挑戰,因此大規模生產可能會延後幾個月,從2025年4月推遲至6月。儘管考慮到基數較低,對2025年的影響應該是可控的,但產量改善的進展值得持續關注,短期成長會遇到瓶頸,但展望未來還是公司重要的營收動能。而H6產線進程尚不明確,將先將H5的產線拉起來。
元太2025年資本支出指引維持50~60億元,依驗收時間差調整。2026年持平或依照營運狀況調整,成長動能往上,就往上增加,下半年比較清楚纔會更新資本支出。
元太2025年第一季合併營收爲新臺幣80.6億元,年增加43%;歸屬於母公司之淨利爲新臺幣22億元,單季稅後每股盈餘(EPS)新臺幣1.91元。受惠於新舊產品順利轉換及新品上市動能,2025年第一季毛利、營業利益及淨利皆創歷年第一季度新高點。而首季營收季減,但毛利率能維持主要是CE、IoT產品組合適度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