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館別隻爲打卡

周慧虹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近年來,我國博物館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除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數達6248家,佔博物館總數91%以上,每年全國免費參觀博物館的人次超過14億。時下,博物館已成爲日益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逛博物館不但成爲一種文化消費和時尚潮流,甚至成爲一種文化追求和家國情懷。

博物館是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它期待着人們,無論身份高低、學識深淺,都能在對一磚一瓦、一杯一碗、一筆一畫等的審視中陶冶性靈、涵養品位,提升審美素養;都能因沐浴於歷史的光輝而逐漸通古達今、具備歷史眼光,感受到源自內心的自豪與自信。

館閣林立似棋佈,遺珍浩瀚發新韶。儘管,各地政府部門爲使公衆免費享有更好的博物館服務花費了不少心思,然而,如今許多人走進博物館,面對珍貴文物不是專注於欣賞,而是舉着手機不停自拍;不是抱持一種敬畏、學習的姿態而來,而是隻爲在朋友圈展示一番。凡此情形,使得博物館異化爲純粹的打卡地。

當拍照打卡成爲一些人走進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在其自身而言,他們雖與文物面對面,實際上依然間隔了千山萬水的距離,文物所蘊藏的文化精華難以使之受到濡染。而當拍照喧譁取代駐足沉思,當表演需求超過求知渴望,很可能帶來不好的效應,那些尋求深度文化體驗的受衆也許只能選擇逃離。

一個人走進博物館,是熱衷於拍照打卡,還是堅持沉浸式學習,效果殊異。今年4月,山西太原市高一學生張斐翔在遊覽太原博物館瓷器展廳時,發現該館收藏的多個瓷器標識出現錯誤或者不當,遂將發現的問題告知館方,很快得到館方回覆:邀請他以及省文物專家共同來到太原博物館,就所反映的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這樣的雙向奔赴堪稱美好。

無獨有偶,不久前,四川博物院的魏晉南北朝展覽上,15歲初中生徐偉哲質疑其中一面銅鏡的斷代,他將自己縝密的分析和研究發佈在網絡上,激發了一衆網友的好奇和追問。最後,四川博物院果然據此發現了自己的錯誤。還有更小的“專家”:石家莊10歲男孩田佳沛遊覽西安碑林博物館時發現碑文標註時間有誤;內蒙古11歲女孩指出河北博物院《中山國主要戰事》展板上關於“雲中”和“九原”的註釋有誤……各地少年勇做博物館“一字師”,精神可嘉,正向效應彰顯。

這些孩子敢於質疑的背後,是他們對文博的真正熱愛,而非僅僅停留在拍照打卡上,是實實在在的有知識儲備、有理論基礎,並且,走進博物館之後善於將所學與所見有機結合深入思考,正基於此,他們的知識得以鞏固,能力得以鍛鍊,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功能也得以進一步改善。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寶庫,也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能吸引多少人走馬觀花,而在於能真正滋養多少人的精神世界。與之相應,作爲我們個人,能讓自己閃閃發亮的也不在於拍照打卡,而在於我們對人類優秀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每次走進博物館,只有靜得下心來,體會與文物對視時的心靈震撼,這方文化空間才能給予我們以更好的回饋,我們與這個時代也將因此而擁有更可期許的“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