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烏克蘭維和”德媒扯上中國,專家:歐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影響力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在法國、英國和德國等日前召開援烏“志願聯盟”電話會議之後,歐洲國家對是否派遣部隊參與烏克蘭“維和行動”的爭論進入白熱化階段。在此背景下,德國《世界報》23日援引歐盟外交消息人士的話稱,如果俄烏實現停火,中國未來可能願意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但前提是需要“聯合國授權”。
“德國之聲”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只有在事先獲得安全保障的情況下,纔有可能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展開對話。這可能意味着一支由國際社會組建的部隊將駐紮在烏克蘭,監督不再發生新的戰鬥。據彭博社此前報道,約有十個歐洲盟友願意向烏克蘭派遣軍隊。英國、法國、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已公開宣佈準備派遣地面部隊。
與此同時,希臘政府發言人表示,目前沒有可能,也沒有任何計劃在安全保障框架內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
德國政界近日也在持續爭辯是否派遣軍隊至烏克蘭。“德國之聲”23日稱,一些人認爲德國很難缺席“維和部隊”,特別是總理默茨堅稱德國應在國際衝突中擁有強大的發言權。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已表示,在烏克蘭部署歐洲軍隊“完全無法接受”。
同日,德國《世界報》的一篇報道受到關注。該媒體宣稱其從歐盟外交消息人士處獲悉,中國願意參與烏克蘭維和,但只准備“在聯合國授權的基礎上部署維和部隊”。
報道宣稱,這在歐盟引發了不同的反應。一些人認爲,除了烏克蘭傳統的西方盟友之外,加入一個其他國家,將使俄羅斯更容易接受派遣維和部隊的前景,可能會提高外國軍隊部署在烏克蘭以監督和平的接受度。
報道同時宣稱,歐盟外交消息人士表示,這也存在風險,“在衝突發生時,它不會採取中立立場”。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首先,所謂“中國維和時不會採取中立立場”完全是誣衊。中國軍隊參與維和受聯合國指揮,履行國際義務,彰顯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對中國軍隊的無端指責凸顯歐洲國家的矛盾心態。”他補充說,歐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影響力,但同時又戴着有色眼鏡看待中國。
王義桅同時表示,從俄方提出的停戰條件來看,歐洲關於維和部隊的討論爲時尚早。俄方要求烏克蘭軍隊從頓巴斯地區全部撤出、不能加入北約,同時表示不接受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境內部署地面維和部隊等。
歐洲媒體提到,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歐洲國家提到的“維和行動”將以何種授權模式進行。“德國之聲”稱,維和人員傳統上來自中立國家、發揮非戰鬥作用。其援引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國防和安全專家洛斯的分析稱,“維和任務最接近聯合國系統,部隊在停火後觀察交戰各方的緊張局勢”,但“這不符合歐洲人對自己的認知,他們在這場衝突中並非中立”。
今年2月有媒體報道稱,美國官員提議在烏克蘭停火的情況下派遣外國維和部隊,其中包括巴西、中國等非歐洲國家的軍事人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當時表示,“我們對假設性問題不作評論。中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一貫奉行公正立場,我們已在多個場合重申過中方上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