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建設戰略腹地,大幕拉開了

文丨西部君

這幾天各類針對頂級改革文件的解讀很多。

其中,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有一個重要的信號不容忽視,那就是之前就已受到關注的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再一次被強調。

去年底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隨後,今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這一點。

此次文件明確提出“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標誌着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已正式納入頂層設計之中。

乘此東風,一些地方有望打開新的發展窗口。相應的,各區域間的發展洗牌,也將由此增添新的變量。

01

爲何在此時要專門強調加強國家腹地建設?

之前權威報告中的這句判斷,值得回味:

那麼,到底什麼是發展腹地?

腹地,其實是相對於發展前沿地區而論的。置於中國的具體語境下,可理解爲主要就是指中西部內陸地區。

當然,戰略腹地,則首先要具備戰略地位。這又特別指在交通區位、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等多維度上具有中心地位的重要節點,或者說重要地區。

這一點,在多個現實層面已經能夠找到對應的“線索”。

去年7月,高層在四川強調,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在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要依託製造業的獨特優勢,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佈局。

緊接着,今年初獲批並公佈的《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再次明確“四川省地處長江上游、西南內陸,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是支撐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地區。”

從各地已公開的國土空間規劃批覆情況看,四川這一定位,在全國是獨此一份。

在建設國家戰略腹地上,四川能夠獲得如此特殊的地位,原因並不難理解。

因爲綜合戰略地位、資源、人口、工農業發展水平等多項因素,四川都具有相當的腹地價值。

這份簡要的省情介紹,可以幫助我們更具體理解:

戰略腹地概念,可能讓很多人聯想到歷史上的多個特殊階段。

但要指出的一點是,現代意義上的戰略腹地建設,主要是基於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來談的。

比如,之前多個口徑下的“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都是與“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並列出現。

此次文件中關於戰略腹地建設的表述,更是放在“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條目中提出的。

並且,與其並列提出的還有一個內容不應忽視——關鍵產業備份。

而具體論產業,四川也有着自己的突出優勢:

是全國爲數不多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31個製造業大類的省份。

由此,四川在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上,自然肩負重任。

02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四川就是“國家戰略腹地”的唯一代表。

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在去年底召開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聯席會議第八次會議上,重慶方面就指出:

加強雙城經濟圈建設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協同聯動,攜手建設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打造新時代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區。

今年6月,在四川廣安召開的第九次會議上,川渝雙方又再次提到要推進戰略腹地建設,並強調着力打造國家戰略腹地建設重點承載區。

無論是核心承載區,還是重點承載區,它們共同出現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語境下,至少傳遞出兩層信號。

一,建設戰略腹地,川渝都要擔當大任;二,既然區分了核心、重點承載區,那就意味着,還有其他“一般”的區域要參加。

川渝共建,其實很好理解。它們一個是內陸地區經濟體量最大的省份,一個是唯一的直轄市,基於產業綜合實力、人口、區位、發展能級、城市發展水平等各方面優勢共同發力,將顯著提升戰略腹地的建設水平。

西部君之前多次說過一個判斷:在國家戰略版圖上,川渝始終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兩者合力,才能奠定“獨一無二”的地位,獲得在整個內陸地區的超然優勢。

事實上,歷史上,川渝地區就是共同以“大後方”的定位出現的。就此,如今雙方共同承擔起建設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區的重任,基於現實和歷史都是完全說得通。

其實,之前高層也明確提出:

一定程度上說,共建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區,也將爲川渝的抱團發展,注入更多動力與資源,創造更好的條件。

03

川渝之外,還有哪些地方,能夠擔此重任?

其實,西部君之前就分析過,全國已經有多地明確提出要成爲國家戰略腹地。

至少,在公開信息中,目前湖南、廣西、河南、陝西等多地都通過不同方式表露了想法。

當然,具體定位有些差異。

如廣西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

陝西方面則有建議,支持陝西成爲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的主要承載地。

這個目標看起來似乎與川渝的核心承載區、重點承載區的定位有正面競爭的意味。當然,在很多方面,陝西的確也有自己的優勢。

但總體上,戰略腹地建設不會過於分散。四川、重慶、陝西,可以看作是分量最重的地區。畢竟,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和分佈本身就有一定規律。過於分散,反而會讓效果打折扣。

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爭取成爲國家戰略腹地,到底有何好處?

說到底,戰略腹地建設,伴隨的是新一輪的產業、政策、資源的重新分配。能夠擔負起這一角色,也就預示着有更多的資格分享這裡面的機遇,在“優化重大成產力佈局”、“關鍵產業備份”中,成爲贏家,爲產業升級插上加速器。

這次文件中也提到,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可以預期,隨着戰略腹地建設拉開大幕,未來幾年,中西部內陸地區的發展,將會出現新的分化。

面對這份“大禮包”,要想拿到最多份額,現在就得抓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