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致半導體業承壓 資策會專家:臺廠可在美先進製程外探索其他路線
資策會產業顧問潘建光分析,川普2.0施政仍有高度不確定性,政策變動將影響產業長期佈局。圖/資策會提供
在地緣政治影響下,半導體產業前景備受關注,資策會產業顧問潘建光分析,川普2.0施政仍有高度不確定性,政策變動將影響產業長期佈局。他建議臺廠未來不一定要關注先進製程,可以從日歐的路線來尋找商機。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8日舉辦第38屆MIC FORUM Fall《馭變:科技主權 全球新局》研討會。會上針對在美國關稅戰下,資通訊產業的衝擊與因應進行研議。
潘建光表示,未來三年全球半導體產業仍面臨多重壓力:一是美國政策可能影響各國半導體政策規畫;二是主流高科技產品可能因美國市場不確定性,面臨銷售壓力;三是政策與市場交互影響之下,前瞻科技的發展策略與佈局面臨高度壓力。
潘建光指出,臺灣半導體業者未來面臨三條路線的選擇:一是依循美國主導路線,在既有AI資料中心領域持續深耕或擴大,目前已具市場規模,然而已逐漸瀕臨紅海競爭環境;二是滿足中國大陸本土內需市場需求,然而風險是會受到美國的管制與抵制;三是選擇不確定性較高但有潛力的日本與歐洲市場,尤其是相對於美國或中國大陸。而臺廠擅長的先進晶片設計能量可彌補歐盟與日本的產業短板,不過,此條路線需要較長時間的耕耘。
潘建光進一步對本報表示,先進製程其實就是做美國生意,跟隨美國路線。但如果拋開最先進製程,其實仍有很多發展空間,比如車用電子或機器人,可以使用次一級製程。又或者採用其他記憶體模組與其他封裝方式等方案做搭配,這些都不一定需要用到先進製程。
潘建光認爲,中國大陸其實低調漸進排除日歐產品,但現階段同時又需要跟日歐合作,整體而言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目前東南亞地區會是這些大國緩衝區,中日歐可以跳脫美國的直接管制在該地區直接合作。
在川普關稅政策下,供應鏈重組與投資議題成爲廠商關注議題。資策會資深產業顧問林柏齊分析,ICT產業因應川普政府對各國實施差別關稅,以及強化轉運反規避條款等配套措施,上游零組件移轉壓力勢必加劇,企業的唯一解方就是分散製造、彈性運籌,不能再單打獨鬥,供應鏈上下游必須合作發展智慧製造聚落。全球資通訊產業將從過往以中國大陸爲世界工廠的模式,轉向形成中國大陸、東南亞、中北美三大完整供應鏈聚落,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認爲,目前臺灣在關稅談判進度上,要對美關稅完全歸零很困難,因爲對美開放市場的話,可能會面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最大的開放幅度,同時也會引起其他貿易伙伴如日本不悅,對於加入區域貿易組織CPTPP不利。這些都是當前政府需要仔細思量考慮。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8日舉辦第38屆MIC FORUM Fall《馭變:科技主權 全球新局》研討會。會上針對在美國關稅戰下,資通訊產業的衝擊與因應進行研議。記者黃雅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