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升溫下電視產業震盪 墨西哥仍具製造優勢
調研機構Omdia顯示面板與供應鏈研究總監楊靜萍表示,隨着貿易政策變動與關稅爭端持續升溫,全球佔比達24%的北美電視市場正出現顯著變化。而韓國品牌藉墨西哥製造優勢,仍有望在美國市場固守韓國品牌並搶佔中國大陸品牌的美國市場份額,進而擴大市佔率。
楊靜萍指出,電視產業能夠在近期的關稅政策下保持韌性,源自2019年起的策略性轉型。當時,部分電視製造業者開始大舉遷移生產基地至墨西哥,此佈局在「美墨加協定(USMCA)」下尤爲有利,符合條件的產品可享零關稅優惠。目前美國市場約65%的電視產品來自墨西哥進口。
然而,享有這項優勢需符合嚴格條件,包括證明至少60%的製造附加價值來自墨西哥,並持有原產地證明(COO)與區域價值含量(RVC)等相關文件。這項規範爲早已深耕墨西哥製造的電視品牌創造優勢,同時對新進廠商或欲快速轉移產線者造成高度門檻。
在面對不同地點生產65吋UHD智慧電視的利潤率分析中,墨西哥的關稅優勢使其在美國激烈的電視價格戰中,仍能爲製造商帶來相對穩定的獲利空間。
楊靜萍分析指出,Samsung(三星)與 LG(樂金)是此次市場重整中最大受益者。兩家公司在墨西哥均建構了成熟的製造體系,讓其在大尺寸與超大尺寸電視(65 吋、75 吋、85/86 吋)市場擁有明顯優勢。
此外,其專屬平臺—Samsung 的 Tizen ,與 LG 的 webOS—提供獨特的使用者介面與應用體驗,在產品技術與使用價值上進一步拉開差距。結合技術與產能雙重優勢,這兩家企業不僅穩固高端市場地位,也具備擴展至中小尺寸市場的潛力。
楊靜萍認爲,中國品牌如海信(Hisense)與TCL由於現階段在墨西哥的背光模組及組裝產能相對有限,難以有效持續低價供應美國市場。其在越南的新廠擴建計劃也因應關稅政策轉變而陷入不確定性,特別是東南亞進口電視產品現正面臨 13.9% 的高額關稅,進一步削弱了其競爭地位。
這對主打小至中尺寸電視、仰賴價格優勢競爭的中國大陸品牌和代工廠商來說,將直接衝擊其市場策略與利潤結構。若無法有效吸收新增關稅成本,將難以維持原有價格競爭力。
面對市場不確定性,顯示器產業採取審慎保守態度。原本計劃將部分產能自墨西哥轉往東亞的電視製造商,現已改變策略,選擇繼續在墨西哥維持產能;越南的生產能力則轉向服務亞洲、大洋洲及歐洲市場。
2025年4月10日起實施的90天暫緩關稅措施,以及5月12日中美雙方達成暫時性互降關稅協議(雙方將各自降低115%關稅,爲期90天),爲業界提供了策略調整與資源配置的短暫緩衝期。此期間,墨西哥的供應鏈管理與產能調配成爲企業營運成功的關鍵。
對美國消費者而言,電視價格的整體波動相對有限,特別是65%的進口電視來自墨西哥,可免於新增關稅影響。然而,習慣購買中國或者東南亞進口的中小尺寸電視之消費者,可能會因新增的關稅而面臨價格上漲的壓力。
對消費者與產業觀察者而言,當前的情勢是一場極具觀察價值的國際貿易政策實驗,展現全球政策如何改變市場結構,並在激烈競爭的消費性電子產業中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