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見 | 民企能在上海成功嗎?

1

民企能在上海成功嗎?

如果問2015年的黃崢,他肯定答不上來。剛做出“拼好貨”的黃崢,每天研究的都是獼猴桃、哈密瓜的品種,絞盡腦汁地優化水果SKU。

如果問2012年的劉偉,他也答不上來。剛搬出交大宿舍的劉偉,第一款遊戲《FlyMe2TheMoon》銷量平平。一起創業的兄弟以1.3萬元的價格轉讓了13%的股權,離開了這個前途未卜的微型工作室。

再往前推20年,如果問1992年的郭廣昌,他壓根沒空回答。鄧小平南巡之後,社會上掀起“下海經商”的熱潮。郭廣昌下了決心,辭去穩定的教職,揣着湊來的幾萬塊錢開了家信息諮詢公司,每天騎着自行車滿大街發問卷。

在拼多多、米哈遊、復星都成了現象級企業的今天,再問他們同樣的問題,答案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

而黃崢、劉偉、郭廣昌們之外,那些不在上海起家的民企,在它們發展的某個階段,也或早或晚都要來到上海,做一次“升級版的再創業”。遠的有和復星同時期起步的均瑤,在上海發展出五大業務板塊,旗下有吉祥航空等4家A股上市公司;近的有美團、阿里等一衆曾被認爲上海“錯過”的互聯網企業——這就不用多說了。

所以,民企當然能在上海成功。還能這麼說:民營經濟要發展壯大,上海一定是一個繞不開、不會錯的好選擇。

2

民企爲什麼能在上海成功?

上海的優勢,衆所周知:龐大的市場、海量的場景、雄厚的工業實力、豐沛的人才儲備、對接全球的快捷通道、講求契約精神的政府和市場、基本符合宏觀一致性的穩定營商環境……

民營企業家們有句話,到上海,“下更深的海,出更遠的海”。換句話說,憑藉這些優勢,上海能做企業最好的“增幅器”。從全局的分工合作來看,這讓上海始終能牢牢佔據一個關鍵縱向環節。

再看一組新數據。2024年,上海規上民企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增速較全市工業高出3.3個百分點。全市稅收,民企貢獻了38.2%。進出口總額民企佔比33.7%。科創方面,民企在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中的佔比更是高達80%。

可以看出,在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各個方面,民企都正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上海離不開民營經濟。也正因此,上海一定會想盡辦法,讓民企繼續在上海做強做大。

3

不過,外界對上海的印象仍停留在:國企強、外企多,民企沒啥存在感。

有沒有道理,要看從哪個角度看。從絕對值看,上海民營經濟的規模穩居第一檔。但從比重看,則不是很高,大概在30%。深圳、杭州、蘇州等城市的這一數字均在50%以上。

這說明,上海民企確實不弱,只是它們的比較對象太厲害了。特別是上海不少國企都是汽車製造等重資產領域企業,顯示度尤其強。而上海很多民企,又偏偏是to B的,做了“隱形冠軍”,名氣不夠響。

但這種結構背後仍有隱憂。經濟飛速增長期早已過去,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後,總盤子短時間裡不會增長太多。而且必須承認,民企在各個領域都避不開若隱若現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面臨各類顯性或隱形的壁壘。公有制經濟在衆多領域的活躍表現,勢必會對民企的活動空間形成擠壓。

民營經濟發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關聯着經濟的活力和實力。在經濟承壓的當下,上海要在超過5萬億元的超大經濟規模基礎上繼續保持發展增速,必須儘快破解民企發展受限的局面。

4

上海正在設法破局。

4月3日,上海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6條若干措施發佈。這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多月前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全面貫徹和對標落實,也是切實迴應民營企業的期盼和關切,提振社會預期和信心。

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是一條首要的原則。

此次提出的嚴格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確保建設工程招投標全過程公開公平公正、保障民營企業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等措施,均指向於此。

大會還特別強調,要以問題導向和權益保護爲基礎,確保落實到位,全面提升企業獲得感。比如針對民企反映較多的拖欠賬款、融資難等問題,若干措施也一一提出了相關舉措。

這裡需要認清一點:若干措施的出臺,並非要用“有形的手”干預市場、“偏袒”民企。而是讓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充分競爭,全面徹底地激發市場活力——這也是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題中之義。

5

在此基礎上,上海還做了一些差異化的政策安排。

比如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建設新型儲能和具身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又比如爲企業實施全球化發展戰略做好服務。這主要是結合“五個中心”建設總體定位,在加快科技創新、提升開放能級上做好文章,進一步強化“增幅器”的賦能能力。

此外,還有面向小微企業的政策傾斜,這填補的是上海單項成本偏高的短板。幫助其跨過一開始的門檻後,就能更好釋放上海綜合成本、組合要素的優勢。

當然,無論是有機串聯各項生產要素,還是從感知、集納、反應、解決全流程集成式地解決問題,都需要一個更加一致、更加高效的“整體政府”。

很多人說,在外資一定程度上收縮、國企改革深化的當下,民營經濟正迎來最好的發展時間窗口。抓緊時間,堅守主業、做強實業,有很大機會做強競爭力和影響力。

時間不等人,市場不等人。對政府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個緊迫的時間窗口。此次26條措施,很多都是以往經常提、反覆說的,真正要做到嚴格落實,必須破除轉變“看不起民企”“不敢用民企”等錯誤觀念和做法,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自我改革。

歸根結底,一切改革,都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而言,這是根本前提,也是最終目的。

原標題:《觀見 | 民企能在上海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