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臺灣男足需要啦啦隊?恐缺2致命條件 無法複製職棒熱潮
足協請來專屬啦啦隊爲中華男足應援,反遭大量輿論批評。(圖/翻攝中華民國足球協會CTFA臉書)
臺灣近幾年運動風氣盛行,WBC世界棒球經典賽、世界棒球12強、FIBA亞洲盃籃球賽等,再加上今年職業排球聯盟的成立,成功凝聚了臺灣球迷,而作爲後盾的啦啦隊應援團功不可沒。中華足球協會似乎也看中其效益,特地請來專屬啦啦隊助陣,歷經14日亞洲盃資格賽的慘敗後,足協再度飽受輿論,種種因素恐怕無法複製中華職棒的熱潮。
昨晚,中華男足的慘敗後,球迷紛紛痛罵中華足協治標不治本,不只球場的大螢幕出包,球員球衣也沒有名字,重視程度遠遠不及場邊的專屬啦啦隊。更有人當場舉牌,呼籲足球不需要啦啦隊,請把資源還給球員,連帶將輸球的情緒與對足協的不滿,通通發泄在啦啦隊身上,相關議題在社羣爭論不休。
相關爭議爆發後,足協也在今(15日)祭出聲明:「本次主場賽事也特別邀請狸貓寶貝啦啦隊(Baby Tanuki)於賽事帶來應援表演。該團隊爲熱心廠商贊助合作,協會期盼透過更多元的主場互動,營造更熱鬧、更具參與感的比賽氛圍,感謝教練團與球員在艱困條件下的付出,也感謝外界對足球的關心與支持,協會將持續加強行政協調與後勤支援,讓國家隊在未來的國際賽事中擁有更穩定與完善的環境。」
臺灣足球現況該不該請啦啦隊,成爲外界一大話題。(杜宜諳攝)
事實上,對比足球在臺灣的風氣,臺灣的籃球、棒球早已超車多年,現今不僅有完善的聯盟組織與規章系統,在實力方面,球員也都能繳出漂亮成績單,在國際賽表現優異,近年來獲得肯定、出國打球的選手人數也越來越多。
2013年,國內吹起韓風熱潮,韓式應援正式被引進臺灣,在上述條件下,努力至近幾年才讓專屬臺灣的「臺式應援」文化徹底走紅,不僅多次躍上國際版面,反倒吸引許多韓國、日本啦啦隊來臺掏金,紛紛尋求舞臺機會,衍生出多項商機,無論是職棒、職籃,還是今年成立的職業排球都是大大加分,帶來的人氣與票房十分可觀。
殘酷的是,臺灣的足球多年以來,始終看不到一套完善的系統規劃,也導致實力遠遠不及其他國家,沒有了這些條件下,人民關注度趨近於零,若真要指望臺灣啦啦隊帶來人氣、帶動周邊效益,恐怕是天方夜譚,足協複製貼上的作法不只帶來反效果,還讓啦啦隊女孩飽受輿論壓力。不如先想辦法提升臺灣足球的實力,再來討論人氣,纔是解決問題的順序。
臺灣足球不像日本、韓國有專屬的聯盟組織。(杜宜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