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花旗集團餘向榮:“人工智能+”將帶來約5000億元增量支出,已具有宏觀意義

財聯社3月12日訊(記者 彭科峰)3月11日,全國兩會順利閉幕。今年,我國政府提出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

3月11日晚間,花旗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餘向榮向財聯社記者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開始具有宏觀意義。初步測算“人工智能+”將帶來 5000 億元左右的增量支出,貢獻GDP 增長約 0.4 個點。

今年國內實際GDP增速預測上調至4.7%

在餘向榮看來,2025 是中國經濟的轉折之年。一方面,國內房地產下行週期尚未結束,社會預期亟待改善,而關稅衝擊難免對出口有所影響;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經濟方興未艾,一旦舊經濟完成築底,則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國經濟轉型取得了初步成功,整體經濟增長有望築底回升。“此外,供給側改革2.0 呼之欲出,若措施得力,將有助於工業品價格在未來兩年內實現修復。”

有鑑於此,餘向榮進一步指出,近期該團隊已將 2025 年中國的實際 GDP 增速預測從原來的 4.2%上調至 4.7%;將 2026年預測由 4.1%上修爲 4.8%。“我們傾向於認爲負的 PPI 讀數於今年底有望收窄至零左右,到 2026 年轉爲正值。綜合來看,我們相信去年 4.2%的名義增長率是本輪週期的低點,預測今年經濟名義增長 4.5%,明年增長 5%以上,GDP 平減指數由負轉正。”

人工智能的發展已開始具有宏觀意義

對於開年來AI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餘向榮認爲,人工智能的發展開始具有宏觀意義。轉折點是阿里巴巴宣佈在未來三年加大在雲和 AI 的基礎設施投入超 3800 億元,這意味着每年投資近 0.1%的 GDP。考慮到其他科技企業資本開支的增長以及對上下游的帶動效應,初步測算“人工智能+”將帶來 5000 億元左右的增量支出。

當然,目前有些市場聲音認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於國內就業市場會產生巨大沖擊。但餘向榮向財聯社記者指出,現在擔心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負面影響還爲時過早。目前中國在 AI 研究和應用方面還處於早期階段,尚在吸納相關人才,而中國龐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依然是就業市場重要的緩衝墊。

餘向榮還表示,目前國內的消費活動尚在尋底過程中,或滯後於房地產週期。一旦住房市場企穩,過去幾年的負向財富效應就可以避免,將有助於消費者信心的修復。整體名義增長的復甦也將有利於收入增長預期的改善。此外,“反內卷”在近期重要政策會議中都得到了充分強調。如果部分產能過剩問題若得到解決,供需結構趨於合理,那麼 PPI 下行趨勢有望得到遏制。“如果需求側和供應側政策相互呼應,我們或可以看到PPI 和 GDP 平減指數在2026 年重回正值區間。”

綜合來看,餘向榮最後表示,當前的種種跡象表明,國內的新經濟在蓄積動能,老經濟有企穩跡象。關稅不確定依然很高,但政策也會保持警覺。“我們傾向於認爲對中國經濟實際和名義增長不宜過分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