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美國商業登月計劃拉開大幕(白玉京)

「藍幽靈」號落月CG圖,注意螢火蟲LOGO。圖片來源:美國螢火蟲航天公司

3月2日起,月球迎來一場極爲豪華的「登月盛宴」。

三大月球着陸器——美國螢火蟲航天公司的「藍幽靈」號(Blue Ghost)、美國直覺機器公司的IM-2任務「雅典娜」號(Athena)以及日本ispace公司的「堅韌」號(Resilience),將幾乎同時踏上我們非常熟悉又非常陌生的灰色星球,預示着商業登月時代的全面來臨。

關於登月計劃,美國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轟轟烈烈大搞「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的同時,也悄無聲息地搞起了商業登月計劃——這就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出的「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計劃(CLPS)——這三大登月器同屬美國商業登月計劃框架。

美國旨在用商業登月計劃補足和反哺「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畢竟載人登月難度太高風險太大,也不能把所有科研項目全推給載人登月。

曾幾何時,登月被視爲國家意志與技術實力的象徵,是舉國之力才能實現的壯舉。而如今,隨着技術不斷成熟,成本逐步降低,民商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深空探索的每個角落。從互聯網星座到高分遙感衛星,再到空間站建設乃至登月,這一切都在昭示:商業力量正在與傳統國家隊協同,共同開啓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的新篇章。

●美日三大月球着陸器

美國的登月計劃離不開馬斯克的鼎力支持——2025年1月15日,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成功發射,攜帶了兩位「乘客」:「藍幽靈」號和「堅韌」號。這次「拼車」有助於降低成本,也顯示了美日登月計劃的深度合作和綁定。

「藍幽靈」號計劃當地時間3月2日登月,「雅典娜」號計劃3月6日登月,「堅韌」號先發後至,計劃4月登月。

需要指出,「藍幽靈」指的不是「藍色鬼怪」,而是一種稀有的螢火蟲物種,發現於美國東南部地區,以其獨特的藍色光芒而聞名,這個命名與美國螢火蟲航天公司的原意一致。

根據美國螢火蟲航天公司的官網資料,分析「藍幽靈」號的一些設計特點,可以看出它的商業意味非常濃厚,除了其研製發射由NASA贊助以外,它還是一個「招商引資」的平臺,積極吸引第三方客戶。「藍幽靈」號非常時髦地玩起了在線直播落月,更是將商業玩法貫徹到底。

「藍幽靈」號設計的商業化意味很足。圖片來源:美國螢火蟲航天公司

首先,它採用了模塊化設計,以適應不同的任務需求和任務載荷,這在商業航天任務中非常重要。其本體採用多層載荷安裝架構,相當於4層「車位」,從上到下,依次爲:

頂部平臺(Above Deck):提供360°無遮擋視野,適用於全景相機、太陽能監測設備、或通信天線等儀器。

內部載荷區(Interior):機身內部設有艙室級別的載荷存放區域,可能用於存放敏感儀器或受控環境中的實驗設備。

中層載荷區(Inter-Deck):提供多個高度的安裝區域,以便科學儀器能夠直接接觸月球表面,如鑽探設備或機械臂等。

底部載荷區域(Below Deck):無遮擋的表面安裝區域,適合部署輪式或履帶式探測車,以及直接接觸月壤的實驗設備。

有這麼多的「空車位」,螢火蟲航天公司自己一家也用不完。它在官網上濃墨重彩地強調這種模塊化設計,目的在於吸引第三方客戶可以「拼車」,便宜實惠地搭載各自的任務載荷。「藍幽靈」號可運送240千克載荷至月球表面,足以搭載月球車、鑽探設備、環境監測儀器等等。

客戶如果不想登月,只想探月或繞月也可以。「藍幽靈」號+「甲翼」(Elytra,甲蟲類昆蟲的硬質前翅)軌道轉移飛行器的組合,類似於F-15E雙重任務戰鬥轟炸機,有月球軌道與月面雙重任務模式。其軌道運載能力最高可達2700千克,這意味着具備月球軌道釋放衛星的能力,可以爲月球通信網絡或遙感任務提供支持——這個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美國非常希望學習中國,在月球背面着陸並實施探測。

「藍幽靈」號落月任務分解 圖片來源:美國螢火蟲航天公司

在月球上保證這麼多任務載荷正常工作不翻車,是相當困難的,螢火蟲航天公司在「藍幽靈」號下了血本。首先是保證充足的電力供應,它配備了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板,分佈在主機體的多個區域。這表明它具備高功率能源供應能力,支持長時間運行任務,且電力供應超過400W。

其次是具備晝夜連續運行的能力(Lunar Day + Night),表明其可能搭載了電池組和保溫系統,能應對月球長達14天的極端夜晚低溫環境。

用一句話概括,螢火蟲航天公司借NASA,養了一隻「藍幽靈」號母雞,這隻雞可以下NASA要求的蛋,也可以下第三方客戶的蛋,將商業登月這個大活玩得明明白白。

IM-2是直覺機器公司第二次嘗試登月。圖片來源:NASA

由直覺機器公司執行的IM-2任務,採用的是Nova-C級着陸器,命名爲「雅典娜」號,其高1.5米,總重量約500千克。「雅典娜」號的目標是月球南極的沙克爾頓隕石坑(Shackleton Crater)附近,這是月球最重要的潛在水冰儲藏區之一。

科學家們認爲,這些隕石坑的永久陰影區可能蘊藏數十億噸水冰,這些水資源對於未來的載人月球基地、深空任務至關重要。其主要任務是,進入永久陰影區,探測水冰的真實分佈情況。收集溫度、光照和地質數據,幫助科學家評估該區域的長期開發潛力。「雅典娜」號還搭載了一臺小型鑽探設備,用於鑽取月壤樣本,分析冰層厚度及組成。

該任務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月球着陸,它將攜帶一項極具創新性的科學設備——微型跳躍器(Micro Nova Hopper),這是美國首次嘗試在月球上使用跳躍式移動探測器,它像一隻「月球兔子」,重約10千克,能夠利用微型推進器進行短程跳躍,比傳統輪式月球車覆蓋範圍更廣,並可探索崎嶇地形。

考慮到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且車輛在月球上行駛難度很高,這隻「月球兔子」如果能實踐中證明跳躍比行駛更好使,那說不定會開啓一個登月新思路。

以數學家格蕾絲·霍珀命名的霍珀微型跳躍器 圖片來源:直覺機器公司

霍珀微型跳躍器的跳躍軌跡,可攜帶10千克載荷跳25千米。圖片來源:直覺機器公司

「堅韌」號是日本ispace公司的第二次登月嘗試,也是其「白兔R」計劃的一部分,先前的M1登月任務開了一個好頭,從發射到繞月,前期所有節點完美執行,差在了落月的臨門一腳,落月前一刻的剎車並不好踩,航天器硬着落在月球上宣告失聯。除了日本登月失敗,M1任務還搭上了一輛阿聯酋的月球車。

作爲執行M2登月任務的「堅韌」號,高1.6米,寬1.2米,重量350千克。針對月球晝夜溫差劇烈的極端環境,「堅韌」號配備了先進的隔熱和溫控系統,以確保電子設備在惡劣環境下仍能穩定運行。「堅韌」號的目標是月球北半球的寒冷海(Mare Frigoris),這一地區的地質特徵可能爲科學家提供月球演化的關鍵線索。

「堅韌」號搭載了一輛「頑強」號(Tenacious)微型月球車,這是一輛5千克左右的小型探測器,比玩具車大不了多少,不同的是它具備自主行走能力,可採集月壤樣本,並進行礦物分析。「堅韌」號裝備了月球環境監測儀:用於測量月球表面的溫度、輻射水平等數據,爲未來長時間駐留提供支持。

「堅韌」號裝不了高達,可以裝一個微型月球車。圖片來源:日本ispace公司

「堅韌」號還有兩個有趣的地方,一是有中國臺灣造元素,深空輻射探測器由臺灣中央大學空間科學與工程系開發。二是高達總算以某種方式上了月球——「堅韌」號搭載了由萬代南夢宮研究所開發的紀念合金銘牌,以動畫《機動戰士高達UC》中的《宇宙世紀憲章》爲藍本,雖然這並不是製造高達的月神鈦合金,但是也有非同一般的紀念意義。

●國家隊與民商隊的互補

商業航天具備天然的低成本優勢和技術創新的推動力,這是NASA看重的關鍵點。美國商業登月計劃的核心在於轉變傳統航天模式,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向政府與民營企業協同合作,形成多元化、低成本、高頻次的深空探索體系,NASA向多傢俬營企業下達合同,推動月球科學、技術驗證和資源探測任務的實施。這一計劃不僅大幅降低了登月成本,還加速了任務頻率,爲未來載人登月和深空開發奠定了基礎。

CLPS計劃匯聚了直覺機器、螢火蟲航天、航天機器人技術(Astrobotic Technology)等多家商業航天公司,依託各自不同的技術優勢,在月球表面實現精準着陸與多樣化的科學實驗。如果單憑國家隊,幾乎不太可能同時出現三個甚至更多個月球着陸器同時登月的壯觀景象。

正是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傳統的「國家隊」優勢逐漸被民商力量補充甚至取代。技術的下沉與擴散,使得互聯網星座、高分遙感衛星、空間站乃至載人登月等各項重大工程,從過去的集中資源投入,逐步轉向多方參與、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新模式。

這種轉型不僅僅是一種商業策略,更代表了一種航天生態的重構。曾經,由國家舉國之力完成的登月壯舉,如今正演變爲由多個商業平臺共同構成的網絡體系,每個任務都有着清晰的分工與協同機制。各家企業在競爭中不斷推動技術革新,同時也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合作氛圍,共同探索月球資源、驗證新技術,併爲未來更大規模的載人登月項目提供寶貴經驗。

通過不斷積累任務數據和技術沉澱,商業航天正逐步成爲推動深空探測的重要力量。未來,從月球到火星,再到更遠的星際空間,民商合作模式都將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這一轉變不僅標誌着航天技術的普及,也預示着全球航天生態系統正在向更開放、靈活、高效的方向邁進。

●結語

正如上文所述,美國商業登月計劃剛剛拉開了大幕,三個登月器幾乎同時登月只是一個開始。每個公司還有自己的後續任務,也還有更多新玩家加入。

美國航天機器人公司的「遊隼」(Peregrine)折翼,但「獅鷲」一號(Griffin One)已蓄勢待發;在美國「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中唱主角的藍色起源公司摩拳擦掌,計劃送上「藍月」着陸器。這一系列登月活動,將進一步驗證民商合作模式的可行性,預示着未來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將由商業力量逐步挑起大梁。(作者爲航空航天評論員)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