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川普暗示將承諾反臺獨?美方已無牌可打(沈逸)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左)20日赴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右)會晤,雙方簽署協議加強二國在關鍵礦物與稀土領域的合作,設法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圖/美聯社
我們來聊一下川普最近關於臺灣問題的表態。這應是這屆美國政府較爲罕見的、關於臺灣問題的直觀表達:在與澳大利亞總理艾班尼斯會面時,美方領導人表示將於月底在韓國舉行的中美元首峰會上與中國達成一項公平的貿易協定,且淡化了雙方在臺灣問題上發生衝突的風險。有關媒體及一些分析人士將此解讀爲「川普暗示將承諾反對『臺獨』」。
這一消息無疑引發各方關切,總體來看,現在初步可談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這是中美實力變化的必然結果。
從宏觀國際政治角度,尤其是運用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知識體系去認識和理解,臺灣問題的產生和由來,很清楚就是中美實力對比導致的。同樣,美國的對臺政策及相關政府對臺灣問題的表態,首要、最核心、最底層、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當時的對比情況以及變化發展趨勢。
九三閱兵後,從貿易戰開始的這一輪中美戰略博弈中,中美力量對比態勢的變化愈發清晰地表現出來。在臺海問題上,美國的軍事實力已不再是美方擁有的決定性籌碼;在綜合經濟貿易等方面,中方的反制措施也顯示美方不再對中方享有其認爲的巨大實力優勢。此時,無論是基於美國傳統的實用主義,還是這屆美國領導人在外交問題上的實用主義交易作風,考慮在一系列問題上做出讓步以達成妥協,從而最大限度滿足美國自身國家利益,都是一種必然。
從這個角度講,這也揭示了一條核心邏輯:對中方而言,除了關注美國的言論、政策表態及細微變化,更應將力量用於改變中美實力對比,使實力對比進一步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變化,並保持這一趨勢。
第二,美方領導人的這一表態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在這一輪中美戰略博弈中,美方實際上處於沒有有效牌或無牌可打的狀態。
美方認爲有效的牌,對中國產生的影響遠小於其預期,其實力優勢正在貶損,同時中方的反制措施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反制效果,讓美國產生了痛感,所以美方必須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
而且,有一點很不一樣的是,現在美國領導人在國內政治中迫切需要某種政治得分。在外交領域,若能與中國達成某項協議,使中美關係進入一種新常態下的穩定狀態,對他在外交上是有好處的。基於這樣一種直白的動力推動,美方做出了這樣一種暗示。當然,這種暗示也充滿了這一屆領導人典型的曖昧、讓人充滿想像且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風格,這點也是非常清晰的。
第三,與美方相比,中國政府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政策和戰略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
與上屆美國政府在舊金山峰會時,中方清晰提出了訴求,在臺灣問題上,中方對美方的要求是禁止出售武器、明確表示反對「臺獨」以及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隨後會發現,整體博弈態勢中,美方開始慢慢被實力對比的變化所改變,這種改變清晰可見。例如,到目前爲止,川普6月份叫停了對臺的武器軍售;當時拜登政府沒有說反對「臺獨」,而是說不支持「臺獨」,以繼續保持模糊政策,而川普現在暗示若能有一些交易,自己可以反對「臺獨」。
至於支持和平統一,事實上中方給出的解釋非常清晰,即使按照美國的說法,支持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那麼和平統一當然是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方式。而且從中美關係的大方向和大框架來說,不存在交易不交易的問題,維持中美關係的穩定對雙方都有利可圖,如果美方能夠接受中方的訴求,禁售武器、反對「臺獨」、支持中國和平統一,那麼顯然就拆掉了一個地雷,中美關係中最大的不確定性就不復存在。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方給出的訴求,也許美方會進行大交易式的解釋,但從中國角度來說,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是題中應有之意。美方若做到這些,會改變中方對美國的印象和認知,這種印象和認知的改變所帶來的政策變化,美方一定會說是交易,但實際上這是大的戰略博弈的結果,而非一般意義上庸俗化理解的交易結果。
第四,整體來看,以目前看到的各種信息,例如美方開始搞單邊貿易霸凌,中方進行對等反制,除了關稅上的對等反制,針對美國的一些具體措施(如徵收船運費)也有具體對等反制,還用稀土供應鏈對美方進行非對稱但對等的反制,這些迴應都正在取得效果。在臺灣問題上也是如此,中美戰略博弈整體上正在進一步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變化。
當然,站在中國這邊,我們仍需保持信心和耐心。因爲歷史上中美關係有很多次,包括美國在其外交歷史上的很多次口頭表態甚至書面簽署行爲,最終都只是言論,沒有轉變成行動、實質性落地。就拿臺灣問題來講,1950年代艾奇遜在美國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說時,還說臺灣不在美國遠東防線的第一條線裡面;結果隨後,美國就直接衝進臺灣海峽,搞出了臺灣問題。也就是說,最終還是要看行動的,所以大家要保持充分的耐心,不要因爲美方的一些表態就輕易改變看法。
但另一方面,如果大家接受這樣一個判斷,即包括臺灣問題在內,中美關係中的很多問題、美國政策的改變,最終是由中美雙方的實力對比關係所決定的,那麼現在實力對比的變化趨勢是有利於中國的,我們保持信心,維持這個趨勢,最終一定能以這種方式得到我們想要的一些政策上的東西。
而美國也是一個理性的行爲體——用其描述蘇聯的話同樣適用於美國自己。美國對理智的邏輯也許不那麼敏感,你跟它講道理,說得口乾舌燥,它不理你,或者它搞那種蠻橫的文字遊戲來跟你對衝,但它對實力的邏輯非常敏感。比如九三閱兵結束,9月9號赫格塞斯跟董軍通話時,上來就講美國不尋求跟中國發生衝突。是美國突然間開始愛好和平嗎?也不是,無非就是它看到相關情況後,進行簡單的能力評估,知道如果它過來搞事情、搞衝突的話,無利可圖,這時它就會做出相對理性的選擇。
第五,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即美方真的用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從「不支持『臺獨』」變成「反對『臺獨』」,會產生什麼影響?
當然,對島內的心理和認知的衝擊會非常顯著。以賴清德爲代表的島內那派勢力,其實處於非常脆弱的認知狀態,可將其理解爲一個非常堅硬但又非常脆弱的外殼,如果美國在這戳了一下,它的整個外殼可能發生重大改變——不說一夜之間就徹底碎掉,但至少衝擊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因預期可能會產生一些肉眼可見的變化。
即使川普最後沒有做出所謂的明示或者暗示的承諾,只是各方面的解讀,從現在已經觀察到的情況來看,這些問題以前似乎是不可想像的,大家可能不會想到美國會做出這樣的表示,但現在美國開始至少去進行討論和思考了。用島內的術語來說,「倚美謀獨」是臺灣島內各種力量最大的那張底牌,現在這根柱子在發生鬆動,由此產生的衝擊,即使不是一種直觀的短期就可以看到效果的,在中長期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到。
而且說白了,大陸又不是處在一種被動的等待狀態,我們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積極主動地去推動兩岸問題的解決,去實現我們的統一。美方做出各種各樣的行動,我方給出各種各樣的應對選項,根據美方的行動,我方從政策工具箱裡面拿取一套動作去推進事情,無論是對美方向上的戰略博弈,或者是兩岸關係中的政策推進,還是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實質性行動,大家不用擔心。說得直白一點,不管川普說什麼,不管他是明示還是暗示,很多事情其實是有它自己的內生規律,不以行爲性的因素而改變。
最後我想說的是,整個兩岸問題的解決,始終是中國把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的,中國會憑藉自身的實力,根據我們的意志、利益和能力去實質性地推進統一。
中國必然統一,也必將統一,無非就是說如果美方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那麼對於統一的進程來說就獲得更多積極的因素。如果美方不願意去面對現實,或者說不願意做出一些理智的選擇,我們仍然會推進我們的這樣一個進程,這個客觀的過程也不會因爲任何一個美國領導人的任何一種表態而出現重大改變。在實力對比和整個實力發展的變化趨勢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大家對此也要有一個充分明確的認識和理解。(作者爲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