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伊比利半島停電噩夢 會在臺複製貼上?

民衆廿九日在西班牙馬德里阿託查車站等車。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全面恢復供電,但鐵路交通受到廿八日大停電影響,仍未完全恢復正常。(法新社) 法國新聞社

西班牙與葡萄牙廿八日中午無預警大規模停電,短短五秒鐘內失去六成電力,原因至今衆說紛紜。而隨着臺灣將於下個月邁入非核家園,在高度依賴能源進口之下,能源安全的風險只增不減,伊比利半島的大停電,未來是否可能在臺灣複製貼上,恐將成爲民衆揮之不去的陰影。

臺灣核能發電退場後,將有超過八成的電力佔比來自火力發電,而根據統計,去年還有核電之下,我國能源進口依存度已來到百分之九十五點六,非核之後能源完全仰賴進口的情況只會更嚴重,分散風險是基本常識,但政府一味着去核,無視能源完全仰賴進口的失衡狀況,尤其當兩岸的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不只民衆的用電安全,國家安全也將面臨挑戰。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就說,即使政府宣稱天然氣比煤炭乾淨,但仍有約煤炭六成的排碳,不如核電幾乎是零碳排,仍是價格不穩定、高碳排,更嚴重的是國家安全。因爲天然氣不可能儲存頂多一、兩個星期,一旦臺灣有「狀況」,貿易的海線斷掉,只要停止兩週,天然氣就沒了,所以缺乏能源韌性,這和核能完全不同。

根據政府的能源規畫藍圖,在非核之後,將積極推動無碳再生能源,預計明年底綠電可達百分之廿,並設定二○三○年達到綠電百分之卅目標。姑且不論政府訂出的目標會不會又變成「芭樂票」,但這次西、葡大停電,因西班牙是歐洲最大再生能源生產國之一,這次突發性大停電也引發外界質疑,太陽能和風能供電不穩是否增加系統的脆弱性,這都值得政府借鏡,並盤點我國的能源安全、供電韌性,以及意外發生時的因應方案。

當進口天然氣成爲我能源主力,斷氣成爲國安了軟肋之一。解放軍四月一日的對臺軍演,模擬轟炸高雄永安天然氣接收站,那是臺灣當前唯二天然氣接收站之一,另外一個天然氣接收站在臺中,解放軍的方案恐使臺灣頓時失去一半的天然氣供應,外部的武力威脅對於大多數能源須仰賴進口的臺灣而言,成爲龐大的心理壓力。

西葡兩國電網因高度互聯,與鄰國電網互聯,在正常情況下有助於電力調度,但若系統發生故障,將無可避免引發大範圍的停電,臺灣與鄰國電網並未相聯,雖可避免此類風險的發生,但也代表着臺灣的電網一旦故障引發停電意外,也無其他外力可以支援,必須自立自強,自力恢復供電,無法向外借電應急,但非核的臺灣,有能力因應這樣的斷電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