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蛻變藍營 選黨主席仍陷拱人窠臼

藍白在反惡罷戰役打出全壘打佳績,對執政黨形成一定壓力,卻在藍軍士氣大振、期待乘勝追擊之際,出現朱立倫堅持交棒、盧秀燕婉拒參選黨主席的局面。藍營要角若仍不願正面承擔黨主席重責,最終不只是愧對好不容易匯聚的在野民意,更把二○二八的大好機會拱手讓人。

此次罷免戰役,國民黨年輕團隊的亮眼表現功不可沒,以「萊爾校長」等宣傳影片的創意獲得廣泛好評,展現藍營年輕世代能量。不少網友訝異國民黨的蛻變,黨主席改選卻仍陷入「拱人遊戲」的窠臼;當黨內基層展現活力,中央卻羣龍無首,形成強烈對比。

誠然,黨主席在國民黨內是責難與耗損,朱立倫的倦勤之意其來有自。藍營若因此陷入內耗,不僅基層失望,各方派系的暗戰恐一發不可收拾。「盧朱不選」已成黨內當前最高壓危機,黨內大咖必須思考,究竟要在歷史的節點上承擔重任,還是選擇袖手旁觀?

對國民黨而言,黨主席不只是黨務領導,更握有提名權,甚至是總統候選人「定於一尊」的關鍵位置。支持者期待盧循蔡英文模式,兼任黨魁與總統候選人,以一己之力統整藍營。然而,反朱派未必真心擁盧,黨主席職務更將使她分神黨務,還可能流失中間與遊離選民的支持,對盧而言,與其困在藍營內部角力,不如直接打開格局,爭取中間選民與白營,力拚「在野最大公約數」。

不選黨主席,首當其衝就是黨內質疑聲音,可能被貼上「不願承擔」的標籤。盧秀燕昨聲明強調,只要國民黨需要,她就會在,但勢必要透過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雖非黨主席,仍能推動在野整合,且協調未來黨主席與白營的合作無間,不會因地方選舉等因素散夥。黨主席選舉迫在眉睫,是否在短期內找到合作對象或「代理人」,將是第一個檻。

更嚴峻的挑戰則在卸任臺中市長後。二○二六年任期屆滿,盧將進入「無職」狀態,屆時如何維繫聲量?是成立基金會,搭建自己的公共舞臺?抑或效法馬英九,全臺走透透,維持政治能見度?更關鍵的是,她要如何在「非黨主席」的身分下與白營談判、與中間選民互動,每一步都需要精準拿捏,卻少有先例可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