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患者申請限制多 居家牙醫醫療計畫怎普及

據統計,臺灣失能人口已破百萬,但居家牙醫醫療服務計劃走了十四年,仍停留在補助計劃,不僅提供到宅治療的牙醫師僅一百多人,患者還須經繁複申請程序及獲核可,加上符合資格對象太侷限、治療頻率也有限制,家屬鹹感不便,讓美意大打折扣。

牙醫是近年來醫界熱門科系,牙科診所愈來愈多,居家牙醫不是獲利項目,成長寥寥可數,多靠有一腔熱血的醫師支撐,就如同牙醫師範綱信說「我們的責任是陪家屬扛起生命的重量」,計較的不是幫醫院賺多少錢,而是協助減輕臥牀病患痛楚和家屬負擔。

但計劃已經走了十四年了,卻仍停留在計劃,申請手續繁複不說,還不是各地都有,偏鄉地區更是難以惠澤,以北海岸爲例,今年初總算等到臺大金山醫院一家醫院開始服務。

爲何不能像一般人一樣,不用申請就可看診?健保署認爲執行率及案量還不夠是關鍵,但牙醫師有不同看法,認爲限制太多才會少人申請,正式成爲健保政策執行,案量才能真正凸顯出來。

目前居家牙醫治療服務對象限定三大類,基層醫師臨牀發現,近年很多早髮型失智症患者連五十歲都不到,儘管明年起長照三.○已納入,但若非長照服務對象,中度以上仍是基本門檻,但從實務經驗來看,這類患者惡化速度快,要申請鑑定爲中度身心障礙者可能要半年,盼能放寬。

居家牙醫扛四十公斤裝備走山路一小時,只爲減輕一名牙疼的阿嬤的痛楚,單靠醫師一腔熱血不夠,中央須調整作法,符合民衆實際需求,才能造福更多失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