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國民黨主席選舉 政見會過多 反而放大對立
國民黨主席選舉政見發表會昨在臺北舉行,黨主席候選人卓伯源(左至右)、鄭麗文、蔡志弘、張亞中,一同合影。記者林伯東/攝影
國民黨主席選舉戰況激烈,實體政見會近日由八場縮減爲三場,部分陣營大感不滿。選舉辯論與政見會的原意是展現民主,凝聚共識,卻逐漸成爲黨內火線對決的舞臺,競選過程已不僅是理念之爭,反而暴露出國民黨內薄弱的信任基礎與猜疑。
黨內選舉如火如荼,候選人之間的攻防也在每場辯論會或政見會日益加劇,例如,張亞中批評鄭麗文「不忠誠」、卓伯源怒斥郝龍斌與羅智強「違背民主原則」,鄭麗文因公職分攤金事宜,怒控黨中央「打壓特定候選人」。
政見會本該是提供候選人充分論述政見與宣傳黨務改革理念的平臺,反而因爲場次過多,轉而成爲放大對立的擴音器。辯論的頻繁,導致「同室操戈」,除了讓基層有感的選戰正在失焦,從論述政見變成「論人之爭」,更導致每一場政見發表落幕後,徒留新的心結。
候選人都認同制度的重要性,作爲百年大黨,國民黨歷經長期的內部路線模糊,確實可透過多場辯論釐清方向、重建共識,黨員固然也希望藉由實體政見會親自聆聽候選人的理念;但此次改選時間短,政見及辯論會場次卻特別密集,讓候選人疲於備戰,是否真能讓對話深化?黨內人士的憂慮也不無道理。
當選舉已是刀刀見骨,選後如何團結,將是新任黨主席的基本功。這次的經驗已示警:政見及辯論場次過多,一旦淪爲攻訐大會,甚至辦出火氣來,選後再多的「團結宣言」,恐怕也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