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反滲透法」對撞「反分裂法」 臺灣走向準戒嚴

賴清德總統13日首次稱呼中國爲「境外敵對勢力」,在川普上任美中臺關係未明之際,兩岸的緊張態勢有升高趨勢。圖爲臺灣的漢光演習。(路透)

在中國公佈「反分裂國家法」20週年前夕,賴清德總統用實施5年的「反滲透法」與之強烈對撞,不僅可能使臺灣走向「準戒嚴」,兩岸交流的「大限縮、大倒退」時代已經上演。

回顧1987年,蔣經國政府在民意呼喚下,開放民衆到大陸探親,打破兩岸冷戰僵局,後1990年代兩岸兩會就人民往來所衍生的問題展開互動,包括1992年香港會談,企業也因應自身需要赴陸投資。在民間交流的必要性和熱絡下,儘管李登輝時代提出戒急用忍、1996年的臺海飛彈危機、兩國論,乃至陳水扁高喊的「一邊一國」,都使臺海一度危機四伏,但兩岸仍有着「亦敵亦友」的模糊空間,使雙邊政府對兩岸交流的開放保持震盪前行。

2005年中方爲因應扁政府「一邊一國」推出的「反分裂國家法」,始終是臺海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方不放棄「武力統一」也一直是臺灣政壇間攻防不可迴避的話題。

隨着馬政府後期太陽花運動爆發,以及2019年香港反送中抗爭影響,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蔡英文政府在大選年針對大陸推出「反滲透法」,選舉期間的王立強事件,疫情期間兩岸觀光中斷,都是兩岸關係的重要轉折。

如果說北京的反分裂法是一柄懸頂之劍,臺灣的反滲透法亦可是一道枷鎖,在雙方互相傷害下,如今賴清德趕在北京紀念反分裂法20週年前夕,把反滲透法高高舉起,擴大一切中方對臺措施的統戰滲透認定,這把無形的枷鎖,儼然已經成形。

未來兩岸間的鬥法、對撞只會加劇,兩岸民間過去堆疊的善意恐將化爲烏有,兩岸關係走至這般,臺灣若回到過去與對岸的軍事或準軍事對抗年代,將是重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