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北京曾被伊朗糊弄多次 對以伊衝突採審慎態度
中國既要反對以色列入侵和美國介入,又不能全站到伊朗背後去當靠山。圖爲美國總統川普。(取材自微信)
伊朗、以色列的軍事衝突,已變成前所未有的飛彈戰,算是老戰場上的新戰事。中國作爲崛起中的大國,當然要扮演新角色,包括軍方的「刷存在感」角色、國家層面的「主持正義」角色。
看中國軍方「刷存在感」角色。在國際焦點衝突中,解放軍首度趕赴現場,甚至到得比美軍增援艦艇還早。中國海軍趕到波斯灣的是所謂「815型電子偵察船」。但進入波斯灣也只是靜靜地停泊在那裡,好像是來看熱鬧的,所以有軍迷稱其來「刷存在感」。
中國海軍偵察船到波斯灣,是來蒐集數據,拿到電子戰的實戰經驗。電子偵察船沒有武器部署,不被認爲介入戰爭,除了實戰觀摩,最重要是蒐集各種電子頻譜資訊。
之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對中東局勢的四點主張,好像是要在國際上扮演一種超然角色,其實不完全對。因爲另有一箇中國與伊朗關係的背景,令中國的立場,既要反對以色列入侵和美國介入,又不能全站到伊朗背後去當靠山。
中國專家智庫不斷提醒要檢討對中伊關係的歷史經驗,主要說三件事。一是2014年美國和伊朗在維也納談判,美方攤出了中國與伊朗私下貿易資料,伊朗談判代表隨即認可,還提供了伊方的資料。事件導致華爲的孟晚舟過境加拿大被捕事件,還令中國多家大型國有企業損失數十億到數百億美元。
二是2015年伊朗以撕毀中國基建合同換取伊核協議,繼而在2021年的爲期25年、4000億美元(約2兆8687人民幣)合作協議,第二年就不執行、還放話中方只給了300億美元。三是中國最得意的中東外交佈局,即促成伊沙和解,北京出錢出力,沙烏地阿拉伯也給北京面子,協議簽了,外交關係恢復了。但很快有人私下賣導彈給胡塞武裝,助其襲擊沙烏地油田,北京努力付諸流水,還不好對外講。這可能是中南海今次採取相當審慎立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