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賴清德專屬戰法「站在制高點戰到焦土」 他世界裡沒有灰色

▲總統賴清德。(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文/記者陶本和

相信很多人曾經都以爲賴清德當上總統後,面對朝小野大的政治局勢,會被迫多幾分妥協;但是,他的政治性格顯然始終如一,他專屬的戰法是——「站在制高點戰到焦土」。總說時勢造英雄,或許惟因亂世,纔有賴清德的發揮空間,在他的世界裡,只有黑白,沒有灰色的一絲一毫空間。

回顧前總統蔡英文,雖然在2020年大選時,被設定了「辣臺妹」的人設,但細究她在重大演說中的用字遣詞,依然多了那麼一點拐彎抹角,在外交上多了幾分曖昧與模糊,有些話她不會說太明白,這讓她在處理兩岸事務上,留下一點空間,她不會趕盡殺絕,這被認爲是在談判的過程中,保有一定程度的戰略縱深。

去年520,賴清德上任後,面對的是朝小野大的政治局面,有部分人肯定以爲,他在國內政治協商中,會比以往多出一些不得不的妥協空間,但經過快要一年的時間,他的政治性格顯然始終如一。

細究賴清德的戰法,可歸納成「站在制高點戰到焦土」。回顧10年多前的臺南市議會,李全教的競選幹部被控涉及賄選,臺南地檢署對李全教提起當選無效之訴,賴清德宣佈李全教賄選案在司法未釐清前,不進入議會。

回顧賴清德的政治歷程,他在臺南時就算被彈劾,市府預算連續3年沒有過也無所謂,後來他還是當上行政院長、當選總統。對照今天的局面,當年他的臺南主計處長,也是他現在的行政院主計長,2024年到2028年的總預算案過與不過,他都不是第一次遇到這個難題。

倒是賴清德的政治性格與戰法,苦了不少同袍,當年臺南市議員們陷入焦土戰,大家苦不堪言;現在立法院裡的民進黨委員們,似乎也是一樣的處境。

「站在制高點戰到焦土」,似乎是賴清德的專屬戰法,而且他非常擅長。這在太平盛世,民進黨國會過半的全面執政局面,搞不好他反而會失去制高點。總說時勢造英雄,或許惟有亂世,才更有賴清德發揮的空間。

▼總統賴清德。(圖/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的性格,以及站在制高點戰到焦土的戰法,在兩岸議題上也有很鮮明的顯現。在2024年10月5日的國慶晚會上,賴清德拋出「祖國論」,以「輩份」角度論述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先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生日快樂,接着祝賀中華民國113歲生日快樂,並強調從年齡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可能是中華民國的祖國。

賴清德用淺顯易懂、口語化的方式,反將了長期「迴歸祖國」的敘事,同時也延伸了他在520就職時,「兩國互不隸屬」的論述。從這次的談話可以發現,賴清德已經在試圖甩開蔡英文時代處理兩岸事務的風格,建立屬於他自己的風格;或許在他的觀念上,矯情、不幹不脆的模糊手法,已經不合時宜了。

英國金融時報今年3月份有一篇報導提及,美國前國防部東亞事務副助理部長薛邁龍(Michael Schiffer)點名美國過去幾十年來一直使用「戰略模糊」政策來避免臺海衝突。所謂的「戰略模糊」政策,也就是不讓中國知悉「若共軍犯臺,美國將有何種反應」,以不確定性來威嚇,讓中國不敢輕啓戰端,也避免臺灣突然宣佈獨立。

不過,該篇報導點出,在美國總統川普顛覆二戰以來建立的國際秩序後,「戰略模糊」已經不合時宜。報導指出,如果希望避免中國在臺海的「灰色地帶」威脅,升級成軍事衝突,就需要闡明美國將如何應對中國的侵略行爲,也就是「戰略清晰」。

換言之,美國在應對兩岸議題上,也在從過去「戰略模糊」逐漸走向「戰略清晰」。或許是時勢造英雄,賴清德的性格,就是與敵人劃清界線,在他的世界裡只有黑白,沒有灰色的一絲一毫空間,「戰略清晰」很賴清德,甚至這就是賴清德的戰略。

因此,面對中國的滲透、各項統戰作爲,賴清德拋出「賴17條」,處理不論是軍事滲透、國家認同混淆,假交流之名行統戰之實,乃至強硬手段驅離在臺灣發表認同武統言論的陸配等,他勢必逼迫每一個人選邊站,在他的認知中,沒有模棱兩可,更沒有妥協,敵我識別必須分清,所以他當然會公開闡明,中國就是境外敵對勢力。

總體而言,從賴清德的從政歷程與性格來看,他的戰法始終如一,就是「站在制高點戰到焦土」。他不是那個選後縫合對立傷口的總統,他的是非對錯的認知很強硬、很鐵血,大罷免時代對他而言,不是撕裂而是正義的展現,升高衝突逼迫對手就範,纔是他的風格,惟亂世纔有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