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敷臉、小臉繃帶都NG 醫師提醒7大常見保養誤區

全球醫美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臺幣,我國醫美市場也突破650億元,年增率達12%,快速成長,不過,醫師提醒,隨着醫美風潮興起,坊間流傳許多缺乏醫學依據的保養偏方,反而可能對肌膚造成傷害。

臺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鬍倩婷說,坊間流傳許多錯誤保養方式,反而讓皮膚受損,她舉例七大常見偏誤:

1.活體「蝸牛敷臉」雖被宣稱蝸牛黏液富含膠原蛋白、尿囊素等,可以增加肌膚彈潤的優質成分,但蝸牛體表可能攜帶寄生蟲或致病菌,使用後易引發皮膚炎與過敏,且至今並未有醫學根據證實其效益

2.「綁耳朵」消腫法在部分藝人間流行,但長時間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紅腫或皮膚損傷,臉部緊緻感僅是暫時錯覺

3.「小黃瓜敷臉」僅能短暫補水,過久反會讓肌膚更乾燥

4.「小臉繃帶」雖能在短時間營造視覺拉提效果,但長期可能造成皮膚過敏、色素沉澱甚至加速皺紋生成

5.「滾輪按摩」雖有短暫瘦臉的視覺效果,但臉部骨骼與脂肪層無法透過滾動而改變,使用過當可能讓肌膚變得更鬆弛甚至變黑、增長皺紋

6.「拍打刮痧」若操作過度,可能破壞微血管結構同時加速肌膚鬆弛

7.「口服膠原蛋白」雖廣受市場追捧,推出各式型態的商品,但實際對臉部膚況的改善未必顯著,且過量攝取恐引起肥胖,其他添加物可能引發身體過敏反應。

胡倩婷表示,除傳統保養方式,有的人選擇醫美療程,最常見的5大項分別爲:「玻尿酸」改善淚溝、鼻型與法令紋;「膠原蛋白增生」針對頸紋、夫妻宮及額頭修飾;「雷射光療」在美白、淡斑、痘疤與毛孔調理方面深受青睞;「肉毒桿菌素」則用於動態皺紋放鬆、小V臉與瘦小腿;「電波與音波拉提」則成爲追求全臉緊緻上提的重要選擇。

然而,肌膚「彈性」是這些療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臺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廖怡華指出,支撐肌膚的核心來自兩種蛋白質,一個是「膠原蛋白」決定肌膚的飽滿度與緊實感,而掌管彈性的則是「彈力蛋白」。隨着年齡增加,兩項蛋白流失速度大於生成速度,肌膚就會失去彈性鬆弛。

近年,醫美領域出現一類以「雙重玻尿酸複合技術」爲基礎的新型注射療程,透過高、低分子玻尿酸的結合,能在不增加臉部體積的情況下,讓成分自然擴散,喚醒自我修復能力,活化彈力蛋白並提升保水度。這類療程搭配特別注射技術,例如在臉部或頸部的定點施打,使成分均勻分佈。

被外界稱爲「公益凍齡女神」的曾馨瑩分享,她的保養原則是「堅持安全有效的方式」,以自己的注射經驗,彷彿像在幫皮膚打營養針,而注射雙重玻尿酸技術,不僅可以變美,可以讓「燒燙傷」、「乾癬」等特殊皮膚狀況患者重建自信。

曾馨瑩下午出席醫美品牌記者會,一身禮服閃閃發亮,好身材展露無遺。記者蘇健忠/攝影

綁耳朵消腫長時間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紅腫或皮膚損傷。記者李青縈/攝影

七大常見保養偏誤,包含小黃瓜敷臉、小臉繃帶、綁耳朵等。記者李青縈/攝影

郭臺銘夫人曾馨瑩(右)下午出席醫美品牌記者會,被問到老公郭臺銘最近曝光,是網友在高爾夫球場巧遇,郭董滿頭白髮,曾馨瑩表示郭臺銘不染髮原因是爲了健康。記者蘇健忠/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