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商業化反哺公園運營 政協委員爲深圳公園“1000種美妙可能”支招
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關煒瀛)推窗見綠、開門入園,已是深圳人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如何讓公園承載更多元的場景,真正成爲市民的心靈棲息地?近日舉行的市政協“委員議事廳”活動中,6位市、區政協委員暢想深圳公園的“1000種美妙可能”,爲深圳公園建設建言獻策。
挖掘公園特色滿足多元需求
多年來,深圳公園與城市發展同頻。2019年,深圳提前實現“千園之城”目標,隨後提出建設“公園城市”的願景。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園數量達到1320個,進入打造全域公園城市的新階段。
“深圳有1000多個公園,能否有1000種不同的姿態?”市政協委員、脈山龍信息技術股份公司董事長汪書福提出一個“大膽的夢想”,他希望千園千面、千姿百態,讓不同的公園能夠綻放不同的火花。市政協委員、華測檢測集團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姜華表示贊成,並指出深圳實際上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建起不同類別的公園,接下來可以進一步挖掘、拓展同類公園的不同特色。
“每個公園不求完美,但求與衆不同。”龍華區政協委員、深圳草圖景觀設計公司合夥人黃彬凌從不同人羣對於公園的需求角度出發,提出公園在建設時就要做好統籌協調,局部形成特色和差異,整體形成平衡,滿足各方面需求。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院長助理宋巖建議,除了空間差異之外,還可以打造時間的差異,即通過“錯峰共享”提升公園使用效率。
深圳公園蘊含“生態+體育+商業”三重潛力
近年來,深圳推進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挖掘公園生態潛力。同時,佈設便民設施,推進文化、科教、體育、商業、藝術、AI、休憩、消費等各類場景進入公園。深圳公園還可以有哪些美妙可能?委員們提出了具體建議。
“深圳的公園天然就蘊含了‘生態+體育+商業’這三重潛力。”汪書福建議,基於良好生態打造高端運動IP,可以在鯤鵬徑基礎上打造國際山地馬拉松,讓現場運動直播變成深圳生態的解說窗口;在社區公園,可以開展親子活動、設計可以在公園周邊商業兌現折扣的公園運動積分,在激發市民體育運動熱情的同時促進消費。
“公園不只是賞景和休憩的空間,它也應該成爲一個可以沉浸式學習的場所、能夠激發創意的平臺。”宋巖建議,通過層級劃分建立公園課堂機制。比如,市級公園側重科研主題和支撐,區級公園聚焦實踐體驗,社區公園貼近日常市民需求。“我們可以在洪湖公園、彩田公園等設置二維碼,讓市民通過掃碼聆聽改革開放親歷者的口述,觸摸深圳鮮活的城市記憶,讓公園成爲歷史課堂。”
讓公園成爲城市產業發展創業就業新空間
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公園條例》,系統總結、固化我市公園城市建設的經驗做法,爲加快建設全域公園城市提供法治依據。其中,《條例》授權符合條件的綜合公園和專類公園對其建設運營開展特許經營,引導和規範社會資本參與公園事業,提高公園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對此委員們提出了相關細化建議。
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副主任王富海認爲,當前深圳公園建設存量可觀,接下來把公園用好,就是“增內容”階段。通過商業化運營,可能使公園成爲一個創意產業園區,一舉三得:既能降低財政投入,也能給市民提供更加豐富的生活,還讓公園成爲城市產業發展、創業和就業的新空間。
“只靠免費的基礎服務,可能越來越難滿足市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姜華也認爲,這就需要適當地引入商業化來解決。對此,市政協委員、坪山區人民法院副院長高潔建議,具體做法可以參考借鑑《天文觀察環境保護條例》所確定的分層分區管理模式,把公園分爲公益核心區、兼容區、活化區。核心區承載基礎的公益保障職能,免費使用;兼容區引入輕商業,和公益設施並存;活化區則更加靈活,引入咖啡、市集、露營、潮玩等,實施特許經營。兼容區和活化區的收入用於反哺公園公益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