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傳承:跨越世紀的青花御瓷風華演變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三件明清典雅青花御瓷臻品於佳士得香港春拍矚目亮相,從中欣賞四個世紀以來青花瓷工藝技法和藝術風格的傳承與變遷。

青花瓷自泥土中脫胎,於窯火中淬鍊,瓷胎質如羊脂,潔白細膩,釉面光可鑑人,透潤瑩潔,鈷料勾勒出精巧的紋飾,沁入胎骨。藍白相映間,千年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匠心盡顯。

青花瓷於唐時初見雛型,至元代大放異彩,更於明、清兩朝持續發展,成爲中國陶瓷史上燒製規模最大的品種之一。每個朝代的工藝革新和風格演變不僅記錄着中國製瓷技藝的突破,更折射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潮流與文化交融,堪稱一部用釉彩書寫的華夏文明微觀史。

2025年5月2日,佳士得香港推出 「靛藍若化-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單一藏家專場拍賣,呈獻明永樂、清雍正、清乾隆三朝御窯巔峰之作。三件珍品橫跨四個世紀,既有描繪山水意趣的雅器,也有彰顯皇權威儀的重器,展現青花瓷從工藝技法到藝術風格的傳承與變遷,這些帶着歷史溫度的作品,將帶我們穿越時空,見證中國青花最璀璨的黃金時代。

從左至右: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圖梅瓶;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 六字楷書橫款;清乾隆 青花五蝠九桃紋花口瓶 六字篆書款。三件拍品於2025年5月2日在佳士得香港「靛藍若化-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拍賣中呈獻。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明朝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最鼎盛的時期之一,瓷器品質精良,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青花瓷於明初已然躋身景德鎮燒造官方用瓷常見品類,如宣德年間(1426-1435),專司宮廷宴饌之光祿寺即有記載,命燒飾以青龍、鳳凰紋之白瓷,以應御宴所需。下圖中的青花梅瓶便是宴饌用器的佳作。

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圖梅瓶。高13 3/4英寸(35公分)。此拍品於2025年5月2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港元78,125,000。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此梅瓶傳承有緒,曾由世界頂級權威古董商埃斯肯納齊掌眼,早年爲臺北鴻禧美術館蓄珍,後又入藏亞洲重要私人雅蓄。其瓶身繪有卷軸般庭園雅景,竹石參差、芭蕉掩映,風致高逸。芭蕉作爲繪畫題材,其淵源可追溯至唐代,初時多與奇石相配,作爲人物畫之背景,逐漸成爲文人雅士及佛教玄學之象徵。其後,芭蕉漸次轉變爲畫作之主體。竹石芭蕉之題材,尤盛行於永樂時期。翠竹、山石、蕉葉、忍冬、朵花等元素構成寓意吉祥、福壽康寧之「五瑞圖」,不僅蘊含祥瑞之意,更與文人、士大夫所崇尚之清雅風骨、堅韌不屈之精神情操相契合。

永樂青花的特色在於「聚縮」現象的呈現:鈷料易流動漸融於胎釉中,遂生「聚縮」現象,使畫面間隱現深色斑塊。此聚縮效應於該瓶身園景數處可見,亦於圈帶紋飾內諸元素深色輪廓間隱然浮現。已知形制及紋飾相同之近似例僅兩件,兩者皆帶蓋,一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另一爲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此例爲公開市場上僅見之孤品,今春亦是首次現身拍場。

景德鎮窯場在明朝覆滅後遭嚴重破壞,導致御器生產中斷超過五十年。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御窯廠重建,方重啓青花瓷的輝煌篇章。及至雍正、乾隆統治時期,宮廷不僅追求技藝精進,更掀起仿古之風。

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 六字楷書橫款。高20 3/8英寸(51.5公分)。此拍品於2025年5月2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港元74,675,000 。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此件(上圖)雍正年款之天球瓶即爲一典例。其裝飾風格承襲十五世紀初期之典雅韻味,又融入清宮的細膩筆法。該器曾爲美國外交官舊藏,後於1912年經美國藝術協會(American Art Association)拍賣釋出。瓶身繪有三爪與五爪九龍逐珠,間以火焰流動紋飾。瓶身下方波浪紋奔騰翻涌,瓶頸亦飾有類似的波浪紋。龍鱗層層疊繪,以不同濃淡的青花藍作明暗表現,體現御窯卓越的繪畫工藝。記載之惟一與此相近例爲天津博物館藏之青花龍紋天球瓶,可能原與本例爲一對,此天球瓶應爲流通市場之孤品,極其珍罕。

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 六字楷書橫款。(局部)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 六字楷書橫款。(局部)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九龍形態各異,雄健威儀,龍首刻畫得甚爲兇猛,象徵皇權威不可犯。「九龍」紋飾暗合《易經》「九五至尊」之意,皇權震懾之力巧妙凝聚於傳統紋飾之中。

清乾隆 青花五蝠九桃紋花口瓶 六字篆書款。高9 15⁄16 英寸 (25.3公分) 。此拍品於2025年5月2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港元9,813,000。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此件乾隆年款御窯花口瓶(上圖)同樣爲承襲早期明代青花風格之佳作。瓶身紋飾刻意營造斑駁暈散之效,爲摹仿明代風韻所致。

細看瓶身紋飾,可見嶙峋礁石間桃樹凌波而立,虯枝舒展托起九枚碩桃,五蝠翩躚其間。底足飾折枝蓮紋一週,上承如意頭紋,瓶頸點綴折枝花卉紋。以五蝠應「五福」之說,九桃取「九如」之喻,波濤礁石更暗合「福如東海」吉讖,極可能爲慶祝乾隆皇帝壽辰特製,以紋飾寄託「九五之尊,福壽雙全」的帝王願景。

由上觀之,青花釉下彩工藝於明初已臻於極致。彼時畫師雖能如卷軸作畫般以鈷料描繪精微紋飾,然「蘇麻離青」天然暈散特性仍令髮色控制未盡完美。此種特質,至清雍正、乾隆朝卻成爲刻意追摹十五世紀風格的重要特徵。青花瓷的跨世紀對話,實爲中國文化崇古傳統之縮影。自先民造物至現代文明,對過去的研究與詮釋,始終貫穿華夏文明演進歷程。而青花瓷兼具實用器皿與文化載體的屬性,亦折射出中國傳統藝術「器以載道」的核心精神。

©2025佳士得內容由佳士得提供

請注意:使用及複製內容可能會涉及之其他版權問題,請直接與有關之版權擁有者聯絡。佳士得不對任何因第三方未能取得版權擁有者許可而造成的後果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