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累計2萬就收補充保費? 中經院長:標準10年前訂、應適度調高門檻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說,衛福部目標是避免富人拆單規避補充保費,但每單2萬收費的標準,已是逾10年前訂定,加上改爲結算制形同門檻降低,應重新試算提升門檻,並避免收費行政成本過大。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股利、股息、房租從過去每單2萬才收健保補充保費,改爲每年累計2萬就要收2.1%補充保費,挨批搶「搶散戶的錢救健保」。對此,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說,衛福部目標是避免富人拆單規避補充保費,但每單2萬收費的標準,已是逾10年前訂定,加上改爲結算制形同門檻降低,應重新試算提升門檻,並避免收費行政成本過大。
連賢明說,當初補充保費去既時,政大健保研究團隊參與其中,並進行試算,得出每單2萬元的收費基礎,但這項標準是在2013年訂定,距今已過10年,應重新試算,且年結並非每單「隨源徵收」,勢必增加行政成本,若2萬門檻不變,恐面臨收費對象增加、每人每年股利比數高,收費成本提升,形成雙重夾擊,建議試算時,應將行政成本考慮在內。
補充保費現行採「隨源扣繳」,而非每年結算,目的是爲便民,民衆每次獲利時直接扣繳保費,不必再花時間結算。連賢明說,現行制度實施以來,已飽受批評,外界認爲隨源徵收,讓富人可透過「拆單」規避保費收取,衛福部提出「結算制」,可提升收費公平性,而如何在行政成本增加,與顧及收費公平性中找到平衡,必須務實計算。
石崇良拋出新制,遭遇小資族散戶反彈,行政院火速宣佈政策暫緩。連賢明分析,若改爲結算,仍以2萬元爲收費門檻,會導致影響層面廣泛、受影響民衆人數大增,若能適度調升起徵門檻,將可縮小衝擊,同時建議調升單次扣繳上限,以「抓大放小」降低改革帶來的政治衝擊。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持相同意見,他認爲,反對本次改革方向者,主要爲年輕世代,認爲2萬元股息門檻太容易達到,而「2萬股息也不算有錢人」,這確實是本次政策盲點,若能拉高門檻至10萬、20萬元,有助讓政策迴歸健保精神,瞄準「經濟相對優勢者」收費,幫助經濟相對弱勢的年輕世代、弱勢族羣,所受爭議就會變小,讓社會更能接同理健保改革方向。
洪子仁強調,支持衛福部提升補充保費收費的改革方向,「出發點好,只是走太快」,本次改革方向另一重點,是提升補充保費收取上限,從1千萬調升至5千萬,能獲得5千萬股息者,多爲科技業大老等極端富有族羣,影響者僅數千人,這羣富人也不反對多繳保費幫助經濟弱勢,且收取來自資本利得的補充保費,才能延後一般保費費率調漲,落實世代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