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贏/人生三階段
近日有朋友計劃轉職,他說從研究所畢業以後,已在同家公司服務近20多年,負責產品開發和整廠規劃,經常南來北往,更長年累月遠赴印度,儘管職位節節高升,內心卻始終空洞,浮起許多未竟的心願。
唐朝天寶三年(大約公元744年),在不願和無奈中離開長安的李白,邊走邊晃到了洛陽,生性豪放浪漫的他,對自己的際遇頗多嗟嘆,寫下了《行路難》。
詩云:「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中可見,李白自詡滿腹經綸,志在爲國爲民,卻因文才壓過武才,只被君王當成才學出衆的騷人墨客,面對滿桌珍饈喝悶酒,愈想愈難過。
突然間熱血翻騰,猛然起立拔出桌上長劍,想要找個足堪匹敵的對手搏上一搏,偏偏四顧無人迴應,只能頹然坐下。心想,此生只能當個閒雲野鶴,不知道將會歸向何處;想要有所伸張,抑鬱不得其門而入的心境,看來古今皆同。
若把人生比擬爲負重登山,可粗略分成三個階段,各階段長短不一,間或重疊,或早或遲,沒有絕對界線。
第一階段從幼年時期展開,大抵以25歲爲分野,可稱之爲學涯;第二階段則從踏入社會到70歲,此階段青春少壯轉到經驗熟成,稱爲職涯;從30歲站穩腳跟、成家立業,至人生垂暮,此階段爲人生主要歷程,可稱爲生涯。
面對不同的階段,若能預做起始和銜接規劃,知道自然和必然,就能降低困惑坦然接受。
例如學涯階段,不必定在課堂,只要有益,時時處處。此階段重視心智成長,包含:循序漸進廣泛學習,以及充實自我,養成沉穩品行,目標爲知識技能進步成長。
進入職涯階段,重點在於因應新知新學,取長補短、融合致用,持續累積對人對事經驗,擴充生活領域,追求自我實現。
到了生涯階段,逐漸熟悉和體悟生命哲學,處在自然開放階段,心念回覆如同嬰兒純正,又能保持圓滿成熟,思緒舉動如同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
職場歷練有成的人,對自己總是充滿期許,無論是懷才不遇,還是自覺獨孤求敗,站上高峰,固然能一覽衆山渺小;停步轉身時,只要心中尚有云帆,也能直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