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贏/不與魔鬼交易
隨着AI技術提升,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專業人士和職場老將照樣中箭下馬,顯見知識程度並非有效防堵手段,若不想當事後諸葛僥倖郎,除了強化金融管理和法治機制,更需重整道德秩序洗滌人心。
數十年前恰逢鴻源案,平日省吃儉用的同僚,乍聽傳述月存若干,可以獲得鉅額孳息,於是紛紛解囊,不到一年美夢破碎,瞬間哀「鴻」遍野,還要擔心政風盤查究責,實在得不償失。
人性往往自恃聰明且不知足,總想鍊汞成金,聽到:「這種好事,只告訴你,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或「只要花一點小錢,就可以如何如何。」外加名人頭像和花言巧語,更是淪陷迷茫自喜,即使有人苦口棒喝,也當成妒忌眼紅,成爲名副其實的「莫名人」。
尤其是三觀意志疲軟,對現況不滿者,即使無他人誘惑,照樣自尋鬼魅。西方文學《歌德.浮士德》中的主角鍊金師浮士德,深感人生乏味準備自盡,卻心有不甘,寧可出賣靈魂給魔鬼換取願望,只顧眼前歡樂、不怕未來戴枷的心態,大概是所有貪鄙者的心態寫照。
無欲則剛的人,安守本分明辨義利,不爲虎做倀,即使面對利誘恫嚇,都能無畏無懼;小人喜歡四處鑽營,把貪腐當作人情世故,習慣走後門拿東西,面對警示反脣相譏他人唱高調,換成私人利益稍微受損,馬上翻臉不認人。
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書生寧採臣赴京趕考投宿闃靜無人的蘭若寺,在半夜聽到講話聲,好奇循聲覓去,發現是北屋婦女閒話,立刻避回屋內。
隨後北屋女子之一,進屋向寧採臣求歡,被斥退出後又拿來黃金討好,再被直接拋出,說:「不義之財,弄髒我的口袋」。反倒是第二天來投宿的另名書生和僕人,禁不住誘惑連續喪命。
第四天半夜,之前那名女子再來求助,自稱聶小倩,提醒寧採臣老妖將來加害,可請燕赤霞出手相助。
原來燕赤霞表面是讀書人,真正身分是劍客,一番鬥法下擊退姥姥,分手前將劍袋送給寧採臣。結局是聶小倩重獲人身,爲寧採臣生了一個兒子,老妖自尋死路,前來尋仇時被劍袋反殺;所彰顯的是:心存正念既可保身也可長存的道理。
企業是國家社會中堅,組織營運應以誠信爲核心,建立透明、公正、守規文化,包含:堅定且明確的反貪政策與行爲準則,所屬成員都應該瞭解和認知收賄、行賄、利益輸送皆屬嚴重違法行爲。領導人更須潔身自愛,不透過關係和參與不正當競爭,才能擁有公信與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