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的昔日風華 從舊書攤到郵幣街「松林書店」屹立80年

牯嶺街書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4/01/02 高鍵助攝影)

牯嶺街曾經有多達五十餘家的舊書攤,吸引阮囊羞澀的販夫走卒、年輕學子與文人學者前來買書,甚至有外國教授尋找珍貴的文史典籍,在臺灣遠近馳名。其中,「松林書店」迄今傳承三代,已有八十年曆史,仍堅守在牯嶺街。

牯嶺街舊書攤的起源是二戰結束後,被遣返的日本人在路邊兜售字畫、舊書等物籌措旅費,逐漸形成著名的舊書市集。這裡有價格便宜的過期雜誌、漫畫、二手教科書,也有市面上罕見的絕版書或禁書,吸引行家前來尋寶,生意相當興隆,牯嶺街在早年幾乎成爲舊書攤的代名詞。

【推薦閱讀】 一刀刺向社會! 楊德昌僅憑熱情拍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愛國東路「婚紗街」全盛期50家業者 中正紀念堂成關鍵推手!

不過,牯嶺街聚集不少舊書攤,打擾到居民安寧與道路交通。因此,市府將一部分的舊書攤,轉移安置到1973年設立的光華商場,另外一些舊書攤遷移到其他地方營業,牯嶺街的舊書攤榮景開始式微。到了1990年代,臺灣社會出現炒作郵票的風氣,緊鄰郵政博物館的牯嶺街接連開了幾家郵幣社,一度成爲郵幣街。

牯嶺街上的「松林書局」是第一家開設的舊書店,已有近半世紀曆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11/27 蔡惠萍攝影)

雖然牯嶺街的舊書攤多數已物換星移,但成立於1945年的「松林書店」,卻始終屹立不搖,成爲牯嶺街一道著名的人文風景。創辦人蔡木林,一開始在牯嶺街以擺書攤維生,六年後有了店面,開設「松林書局」,因此免於被市府要求遷至光華商場。

牯嶺街上的「松林書局」是第一家開設的舊書店,已有近半世紀曆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11/27 蔡惠萍攝影)

「松林書局」傳承到第二代的蔡鏡輝,隨着舊書店逐漸稀少,開始受到社會大衆關注。2001年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臺爲了宣傳藝文活動,就曾經拜訪「松林書局」尋找舊書,引起媒體報導。如今已傳到第三代的蔡彤明,他捨棄原本的工程師職業,回家繼承老店,希望讓更多人體會到舊書店的魅力。

臺北出版節暖身活動「曬書市集,二手換好書」將於今明兩天在市府大廳登場,文化局長龍應臺昨天特地前往牯嶺街舊書店舉行記者說明會,併購得其著作「野火集外集」時,顯得特別興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1/03/23 林建榮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