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二代健保新制=變相加稅? 專家教你一招避開

記者劉邠如/臺北報導

健保補充保費新制預計改爲「年度結算制」,引發各界關注。資深分析師李永年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時指出,這項改革雖名義上是制度調整,但實質上已經「有點變相加稅」的意味。過去是單筆收入超過2萬元才扣補充保費,如今改爲全年累計計算,對上班族與退休族羣的影響不容小覷,也讓許多長期存股的投資人感受到壓力。

李永年表示,這項措施某種程度上會「懲罰」長期投資者。臺灣長期鼓勵投資人以存股、領股息爲穩健理財的方式,但如今補充保費的收取方式改爲累計制,反而對這羣長期投資者不利。「這等於是在打擊儲蓄與長期投資的行爲。」他認爲,政府一邊對「現股當衝」減半交易稅,一邊又對股息課健保費,兩者方向似乎相互矛盾,「有點鼓勵短線、打擊長線」的味道。

對於實際操作層面,李永年指出,一般人要完全避開補充保費幾乎不可能。他說,部分高資產族羣確實會採取「除息前賣出棄息」的方式來避稅,但那多半是市場大戶纔有能力操作的策略,對一般退休族與上班族來說風險太高,「一旦沒掌握好價差,可能得不償失。」若要減輕負擔,他建議「可用多個帳戶分散」,例如家庭成員各開帳戶,但他也提醒,這也僅能在小額範圍內調整。

▲資深分析師李永年。(圖/記者劉邠如攝)

他也提到,改制後勢必衝擊高股息商品的吸引力,未來高配息ETF或個股的熱潮可能降溫。對於資產較大的投資人而言,雖仍需繳納部分保費,但影響相對有限;而法人投資本就不受此規範,因此市場結構恐出現落差。

至於投資調整方向,李永年認爲,若政策不變,投資人可考慮減少高股息部位,改配置至「價值型ETF」或「低配息、高成長個股」,以分散風險與減少被課保費的機會。不過他提醒,轉向高成長股同樣有風險,「成長股不一定每年都漲,產業輪動也可能讓報酬不穩。」

他強調,若以現行費率2.11%來看,領10萬元股息只需繳約2000元補充保費,「其實還在可接受範圍內」。他建議投資人不必爲了節稅過度操作,以免反而失去穩健報酬。「有時候就把這筆費用當成做公益吧。」李永年提醒,整體而言,投資策略仍應以長期穩定爲主,不必爲短期政策而大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