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跌回7年前!長春高新,徹底跌麻!

還記得三年前的“財富神話”嗎?一位大媽炒股忘記了密碼,結果發現自己在2008年花5萬塊買的一隻股票,13年後竟然變成了500萬。

這家公司就是長春高新(000661.SZ)。

但任誰也沒想到,如今是另外一個結局。

2021年5月,長春高新股價觸及515.9元/股,巔峰市值一度超過2100億元;在那之後,股價便一路下跌,一度跌破80元/股;截至2024年12月24日,儘管市場有所反彈,但跌幅仍在80%以上。

所以,完整的故事是,一位大媽花5萬買了長春高新,13年時間漲了100倍,變成了500萬,但是,如果沒有賣的話,現在只剩下100萬。

當然,大媽還是幸運的,不管怎麼說還是賺錢的。但是,考慮到長春高新的股價已經跌回7年前,那些在高點買入的投資者,則損失慘重。

曾經的“生長激素茅”,如今爲啥這麼慘?

核心原因是:殺邏輯,也就是生長激素的邏輯壞了!

衆所周知,長春高新的核心子公司是金賽藥業,而金賽藥業的核心產品是生長激素。以2023年爲例,金賽藥業淨利潤佔長春高新整體利潤的比重接近100%,撐起了整家公司的利潤。

一句話就是,儘管長春高新的業務衆多,但起中流砥柱的,就是金賽藥業,準確的說是生長激素。

那麼,生長激素的邏輯是怎麼壞的?

從2021年開始,市場就開始傳出要對生長激素進行集採;2022年1月,廣東省醫保局牽頭的11省聯盟集採發佈採購文件,重組生長激素納入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範圍;2022年10月和2023年11月,福建省和浙江省也開始帶量集採;2024年5月,國家醫保局發佈通知,明確2024年繼續擴大集採覆蓋面。

結果就是,今年上半年,金賽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僅0.25%,但淨利潤下滑近20%!

一方面,生長激素的市場空間被大大壓縮;另一方面,不斷降價導致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不斷惡化。這樣一來,金賽藥業的天花板大打折扣。

另外還有情緒層面的各種利空。

今年1月,二股東金磊與妻子離婚。這則離婚案的蹊蹺之處在於,金磊將其絕大部分股份給了女方,自己相當於淨身出戶。儘管雙方仍爲一致行動人關係,且一年內不減持股份,可是,一年時間馬上就要到了。

作爲金賽藥業的靈魂人物,如今持有長春高新的股份僅1.14%,這種利益捆綁大不如前,也是市場所擔心的。

今年5月,長春高新傳出大股東佔用了13億資金,儘管闢謠說不屬於非法佔用資金、公司不會被ST,但是,市場對地產業務的擔憂始終存在。

那麼,長春高新還有機會嗎?

機會是有的!

一方面,金賽藥業在不斷增加生長激素的適應症;另一方面,金賽藥業還在兒童營養、超重肥胖、性發育異常、心理健康、兒童呼吸、腎病等多個領域持續創新,尋找新的增長點。

但是說實話,很難。核心點在於,長春高新對生長激素的依賴性太高了。

儘管金賽藥業非常重視研發,上半年的研發費用率達到了17.2%,但目前來說,還沒有產品能夠對生長激素構成替代關係。正所謂“成也生長激素、敗也生長激素”,過去因爲生長激素受到的追捧有多高,如今受到的衝擊就會有多大。

至於說另一家子公司百克生物,既受季節性影響,也受集採影響,短期內也沒辦法成爲長春高新新的增長點。

如果說最大的機會,或許是估值。2020年,在機構抱團下,長春高新的市盈率一度逼近90倍,但如今,僅剩下11倍左右,考慮到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以及分紅情況,性價比還是足夠高。

再怎麼說,長春高新也是一家年賺幾十億的公司。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