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青葉國小重現部落傳統家屋 沉浸式學習紮根原住民族文化

屏東縣春日鄉古華國小在傳統家屋展開民族課程。記者劉星君/翻攝

屏東縣政府協助原住民重點學校申請教育部「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劃」,春日鄉古華國小建造全臺校園內首座南排灣族傳統建築龜甲屋、三地門鄉青葉國小由點形成面打造民族實驗教育基地,兩者將課程結合文化學習場域,讓學生沉浸式學習,紮根原住民族文化。

屋頂形似烏龜背殼的龜甲屋坐落古華國小,用石頭、木頭、竹子、茅草等材料建構,屋內散發淡淡茅草香氣,今年5月啓用後,學生在此族語會話、傳唱傳統歌謠,沒有時鐘沉浸式教學環境,讓師生忘記下課時間。

古華國小校長郭鴻明說,古華社區源自於率芒溪、草山溪、枋山溪源頭區域的古老部落,他曾跟着部落青年花兩天到舊部落尋根,看見祖先居住的遺址與地基保留完整,有使命要把傳統家屋搬下山,「要讓孩子比在市區讀書的孩子,更知道自己的文化、知道我是誰」。

郭鴻明說,他在與師生、社區、部落耆老討論後,在校園內建置傳統家屋、編寫教案,即使孩子國、高中到外縣市就讀,也能帶着祖先的知識跟智慧成長。

古華國小帶着學生參與排灣族傳統家屋從無到有的建屋過程,課程融入家屋文化、立柱工法,學生們覺得家屋就像第二個家,學到的不只是蓋房子,更學會尊重與珍惜文化,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更有自信。

三地門鄉青葉國小石板屋燒起柴火,燃起煙重現部落家屋,該校以石板屋爲中心,陸續完成冶鐵屋、織布屋、穀倉、芋頭窯、呼喊臺,今年再次申請經費預計鋪設石板步道、新建魯凱族休息站等,配合學校12主題實驗課程復刻族人在部落的生活、族語、歌謠,讓孩子們在實境空間沉浸學習。

青葉國小主任羅曉婷表示,青葉國小2020年申辦原住民族實驗教育,青葉村是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日治時期從霧臺少數部落搬遷而來,遷居下山80多年,年輕一輩缺少舊部落生活經驗,校園內原有一間板屋,經修復,考量石板屋通常有附屬建築或空間,學校教師回到霧臺鄉田調後在校園打造男人工作「冶緞屋」,與女人工作的「織布屋」,由點到面完整文化學習場域,是校園中少見的部落家屋型態,讓孩子們發現祖先的生活智慧,從文化中提取知識與價值,傳承魯凱文化,成爲真正的青葉魯凱族人。

教育處指出,「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不僅是空間營造,更是文化教學實踐平臺。屏東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每年辦理族語專職教師研習、教材編撰與文化教案設計,建構涵蓋師資、課程、場域三面向教育支援體系。

屋頂形似烏龜背殼的龜甲屋坐落古華國小,用石頭、木頭、竹子、茅草等材料建構,屋內散發淡淡茅草香氣。記者劉星君/翻攝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國小將課程與文化場域結合。圖/青葉國小提供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國小以石板屋爲中心打造傳統建築羣。圖/青葉國小提供

屋頂形似烏龜背殼的龜甲屋坐落古華國小,用石頭、木頭、竹子、茅草等材料建構,屋內散發淡淡茅草香氣。記者劉星君/翻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