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送不出的國書 見證清末體制搖擺動盪
故宮所藏的「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獲文化部指定爲重要古物。圖/故宮提供
文化部近日公告,指定故宮典藏的「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爲重要古物,成爲首個獲重要古物身分的外交文書。有趣的是,這也是一封「送不出去的國書」,不僅見證了清末著名的「五大臣炸彈案」,也見證中國在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間的搖擺。
國書是指一國元首,代表政府致他國元首的文書。清光緒卅一年,晚清政府有鑑於日本推行憲法,國力大增,遂派五名大臣,赴亞洲和歐洲各國考察憲政,作爲未來實施君主立憲制度的參考。
此一出訪也受到舉國關注、各大報競相報導,但被革命黨人認爲會阻礙民主革命。一九○五年九月廿四日,五大臣準備自正陽門車站出發,革命黨人吳樾化身炸彈客,混入僕役之中放置炸彈,未料車身突然震動引爆炸彈,吳樾當場身亡,五大臣僅受傷,因此被迫推遲憲政考察團出發時間。
故宮所藏的「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獲文化部指定爲重要古物。圖/故宮提供
五大臣中,鎮國公載澤、商部大右丞紹英受傷較重,無法出國,這也導致「國書」中的使臣名必須修改,原本要送到英國的這份國書,遂成爲「送不出去的國書」,只能報廢藏於清宮。
但也因爲這件爆炸案,「送不出去的國書」成爲少數能夠見證清末在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兩種改革路線衝撞的歷史文物。當故宮文物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時,老故宮人看出這份報廢文件的重要性,千里迢迢送來臺灣。文化部的指定理由指出,此一「國書」的保存,見證晚清政府面對外界國際局勢與內部革命刺激,所開展的立憲運動歷史背景。
故宮所藏的「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獲文化部指定爲重要古物。圖/故宮提供
爲了彰顯清朝對各國的重視、展示大清國威,國書外觀以繡上三條五爪金龍、福山壽海的刺繡紋飾涵套予以保護,正中爲滿漢文合璧的「大清國國書」。其中的滌金龍圖案,代表「一國之君,如朕親臨」,封面亦繡上華麗龍紋雲彩刺繡,國書內文爲滿漢對照,代表「滿漢合璧」的美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