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身體展演」特展 透視古人眼中身體的多重意涵
《耆婆五臟經》中「黃庭秘圖序」 。(圖/故宮提供)
三月春回大地,國立故宮博物院適時推出「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邀請觀衆探索古人觀看身體的形式及其多元詮釋。特展於3月13日開幕,通過四大主題單元呈現身體在醫療、宗教、文化、法律等不同層面的豐富內涵。
故宮表示,展覽分爲「身體透視」、「身體操練」、「身體變異」以及「身體規戒」四個單元。「身體透視」部分對比了科學與宗教眼中的身體差異。展出的《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源自宋代提刑官宋慈所撰寫的法醫學專着,曾經乾隆皇帝下令修訂並頒行,成爲清代檢驗學的標準教材。而《耆婆五臟經》則展現宗教性的人體結構圖,描繪五臟器官的象徵性佈局,與實體臟器不同。
故宮提到,在「身體操練」單元中,展覽呈現古人爲軍事、養生延壽、繁衍子嗣或滿足生理需求所進行的身體訓練。除了少林武術、五禽戲、八段錦等武術精妙外,還特別展出房中術相關文獻。《修真演義》中對房中術有鉅細靡遺的描繪,包含呼吸控制、情緒調節及各類肢體操作,體現古人將房中術視爲長生不老、預防疾病及孕育生命的重要手段。
故宮指出,「身體變異」單元則探討正常與異常的身體界限。《三才圖會》根據《山海經》繪製了獸麪人身、虎首人身等奇異形象。《御纂醫宗金鑑》中展示形如人臉且會開口說話的人面瘡,以及男女皆可能罹患的乳廱,揭示疾病如何改變身體形態,並呈現古人對病體的多重詮釋。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劉世珣助理研究員指出,「身體」雖然熟悉卻又充滿神秘,不同時代與文化對身體有着截然不同的詮釋。從醫書的內視人體,到宗教的神聖詮釋;從武術養生的修練,到律法禮教的規範;從人獸混形的奇異圖像,到對身體殘缺的界定-這些歷史圖像既反映身體知識的多元發展,也折射出權力、信仰與文化的交織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