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甲子萬年展揭秘 李登輝「戒急用忍」、五元硬幣花紋都來自故宮

戒急用忍」是前總統李登輝在一九九六年提出,認爲投資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應「戒急用忍」,隨後成爲民間常用的詞彙。其實此語出自康熙對雍正的訓誡座右銘,雍正將之奉爲修身與治理國事核心,製作精緻掛屏警惕自己。圖爲清雍正木雕嵌琺瑯片「戒急用忍」掛屏。記者陳宛茜/攝影

「戒急用忍」這四個字來自故宮藏品、而五元硬幣的圖騰設計則取自故宮文物「頌壺」。故宮百年院慶特展「甲子萬年」精選故宮上百件珍品,爬梳故宮與臺灣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連結。包括少子化浪潮下爆紅的乾隆貓盆、在文創時代走出奏摺成爲發燒IP的「朕知道了」,以及象徵兩岸合壁、併成爲劉德華、林志玲電影主題的「富春山居圖」等。

今年是故宮百年,也可以說是故宮六十年。1925年故宮從皇家典藏轉型爲全民共享的博物館,1965年在臺北外雙溪建院落地生根。故宮表示,值此百年交會、甲子傳承的重要時刻,推出「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回顧過去六十年的足跡,並以百年底蘊展望未來無限可能。

故宮院長蕭宗煌表示,「甲子萬年」特展作爲院慶壓軸大展,以「用故宮文物說故事」爲策展主軸,聚焦故宮在臺北外雙溪60年的歷程,見證院藏文物與伴隨臺灣社會共同成長的軌跡。希望透過百年院慶系列展覽讓觀衆重新認識故宮典藏與研究成果,思考文物在臺灣如何被觀看與詮釋,如何用新的視野看故宮的典藏;也期盼藉此機會讓社會理解這段期間故宮在研究與保存上的努力,「希望百年是一個新的起點,讓更多人對故宮有更多理解。」

故宮所藏雖是清朝皇家文物,但離臺灣老百姓生活並不遠。早在翠玉白菜走紅前,故宮典藏的西周晚期青銅器「頌壺」已走入臺灣人生活。1970年,中央銀行委託臺灣銀行首次發行硬幣,便將頌壺蓋沿上的竊曲紋用於五圓硬幣的背面。1981年改版的五圓硬幣仍沿用此設計,至今依然在市面流通。

「戒急用忍」是前總統李登輝在1996年提出,認爲投資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應「戒急用忍」,隨後成爲民間常用的詞彙。其實此語出自康熙對雍正的訓誡座右銘,雍正將之奉爲修身與治理國事核心,製作精緻掛屏警惕自己,並常在硃批奏摺中訓勉羣臣,故宮藏品有不少「戒急用忍」相關文物。2009年兩岸故宮首度合作「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便展出臺北故宮所藏的清雍正木雕嵌琺瑯片「戒急用忍」掛屏。

故宮副院長餘佩瑾幽默表示,許多人問兩岸故宮未來還會合作嗎?何時可以重啓交流?「戒急用忍」這四個字就是答案。

民國百年時,故宮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讓原本是同一幅畫的「富春山居圖」與「剩山圖」,在一六五○年代遭到火厄分割、由兩岸分別收藏後,首次在同一場地同一展櫃合併展出,轟動一時。紅到成爲電影「天機:富春山居圖」主題,由劉德華和林志玲主演。而藏於臺北故宮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曾被自認爲鑑賞行家的乾隆誤爲贗品,一錯就是三百年,直到文物遷徙來臺後,才被專家鑑定爲真跡平反。

故宮院慶舉辦三大特展,圖爲「富春山居圖」。記者杜建重/攝影

被乾隆當成貓盆的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圖/故宮提供

故宮典藏的西周晚期青銅器「頌壺」已走入臺灣人生活。一九七○年,中央銀行委託臺灣銀行首次發行硬幣,便將頌壺蓋沿上的竊曲紋用於五圓硬幣的背面。一九八一年改版的五圓硬幣仍沿用此設計,至今依然在市面流通。記者陳宛茜/攝影

故宮典藏的西周晚期青銅器「頌壺」已走入臺灣人生活。一九七○年,中央銀行委託臺灣銀行首次發行硬幣,便將頌壺蓋沿上的竊曲紋用於五圓硬幣的背面。一九八一年改版的五圓硬幣仍沿用此設計,至今依然在市面流通。記者陳宛茜/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