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比慢性病還可怕!致死風險相當「日抽15根菸」
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針對獨居長者,將建構一個安全、健康且有尊嚴的生活環境,政策方向涵蓋從日常關懷、社會參與、緊急救援到身心靈健康與安寧善終等多元面向。記者廖靜清/攝影
孤獨已被認定是一種公共衛生流行病,包括衍生心血管疾病、增加中風風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研究所(NIA)研究結果顯示,孤獨對人體的傷害等同於一天抽15根菸,不要忽視社交孤立可能帶來的危害。臺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獨居」已然成爲趨勢,該怎麼活得久、也要活得好?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與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共同舉辦「獨處不孤獨」論壇,從心理、醫療、宗教與社會政策等面向關心高齡孤獨議題。臺大心理學系副教授張玉玲表示,老了最大的隱憂是伴隨老化出現的各種疾病,包括心理健康失落的孤寂感,應強化社區互助網絡、發展創新長照服務,銜接住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
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65歲以上人口已逾20%,其中獨居長者人數更逼近百萬,且持續快速攀升。衛福部111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約有三分之一長者選擇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不少人經常感覺沒有伴、覺得自己被遺忘,或感到與人疏離,顯示高齡者的孤立與孤獨問題不容忽視。
張玉玲指出,所謂獨處或社交孤立,在客觀上是缺乏與他人的社交接觸與互動。從生理健康來看,孤獨感可能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導致交感神經過度活躍,進而引起心悸、失眠、焦慮等症狀,長期下來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風險。另外,孤獨可能導致憂鬱症,而憂鬱症也可能加劇孤獨感,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內政部統計,到2023年底爲止,獨老比率爲15.6%,推估至少有67萬人,若加上「老老照顧」者可能近百萬。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政府正積極推動多項公共政策,特別是針對獨居長者,建構一個安全、健康且有尊嚴的生活環境,希望強化獨居長者關懷網絡。
張美美指出,全臺已設立超過五千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據點提供共餐、健康促進活動,並開設數位學習、運動等多元課程。針對較弱勢的獨居長者,另提供「緊急救援系統」的裝設補助,這套系統設有24小時監控中心,長者在家中若發生跌倒等緊急狀況,只要按下按鈕,就能即時通報,獲得救援。
除了生理上的照顧,張美美強調,政府也相當重視長者的身心靈健康。透過與宗教團體及民間組織合作,提供心靈上的關懷與支持,尤其老後的「安寧善終」,也是國家重要的政策方向。推動安寧緩和醫療,能讓長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能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善終安心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