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靠串流再出招 成功打進年輕世代圈
這是每年吸引小提琴家、低音管手以及敲擊昂貴大鼓的音樂家目光的頭條新聞:古典音樂迴歸了!年輕人再次喜歡上它。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根據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2022年的一份研究,35歲以下的人實際上比他們的父母更有可能聆聽古典音樂。在2024年初的一份後續報告中,指出對參加管絃樂演出的興趣在2023年達到了頂峰。他們還發現管絃樂受歡迎的程度增加得比其他類型音樂都快。
雖然根據報告,超過一半的古典音樂聽衆是新加入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長期粉絲。但作爲一種可以追溯數個世紀的藝術形式,它在吸引新粉絲方面比其他復興的潮流面臨更多挑戰。年輕人普遍認爲古典音樂過於正式、難以接近且停滯不前,這種觀念威脅着全球的管弦樂團。再加上疫情後逐漸減少的觀衆人數,讓古典音樂瀕臨困境。
與其強行將古典音樂的舊世界魅力融入現代,不如反其道而行之:透過串流媒體、社交媒體以及一般降低交響樂正式氛圍的舉措,古典音樂家、教育家和節目策劃者更加專注於古典音樂如何能帶來新鮮感,以及它如何能變得更具現代感。
古典音樂串流媒體的興起
商業領域似乎也正在順應這一潮流。Apple大力投資古典音樂領域,收購了卡內基音樂廳、倫敦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院等機構的音樂版權。
在購買並關閉了專門服務古典音樂的小型串流平臺Primephonic後,他們推出了新的Apple Music Classical應用程式,宣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典音樂串流目錄,且於上線後持續擴展到亞洲地區——押注於西方古典音樂跨文化的吸引力,希望在騰訊音樂娛樂主導的中國市場搶佔份額。
柏林愛樂自2008年以來,已經透過數位音樂廳(Digital Concert Hall)記錄並播出了所有演出。儘管他們聲稱的「世界上第一個串流服務」可能存在爭議,但的確開創了一股潮流:在過去五年裡,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中的三個——紐約愛樂、波士頓交響樂團和芝加哥交響樂團——都嘗試推出了自己的串流服務。
另外兩個管弦樂團則選擇了不同的數位化策略:費城管弦樂團在2016年推出了一個串流媒體服務,而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則與現有的音樂平臺Idagio合作。
另外如倫敦愛樂、薩爾茲堡音樂節和香港管弦樂團也與Apple Classical進行類似合作,以期接觸更多數位世界的觀衆。
這些舉措引起的反應不一:《紐約客》雜誌的作家Alex Ross批述了這些平臺針對通勤者和時間有限的年輕人設計的精簡播放列表——他勉強承認,比起Apple Music和Spotify的「糟糕體驗」,這些選擇在多樣性方面顯有進步,但仍然不及Idagio和Presto這樣的專業古典音樂流媒體平臺。
圖/MUZIK閱聽古典樂提供
這種策略同樣不太可能疏遠現有粉絲:根據Luminate的調查,嬰兒潮一代的古典音樂粉絲,比同齡的鄉村音樂或流行音樂粉絲更常使用串流媒體服務。而根據2024年皇家愛樂的報告,COVID-19封鎖期間「大幅推動了」串流媒體使用者收聽古典音樂的趨勢,即使現場演出已經恢復,這一習慣仍然保持。報告指出:「這有助於解釋該類型音樂的復興。在家裡發現新音樂的頻率提高,激發了參加音樂會的興趣。」
從數字到現場的跨越
然而,當涉及音樂廳時,節目策劃者也得適應——特別是爲了吸引35歲以下的觀衆。加拿大Candlelight Concerts負責人Andrew Bryan指出,串流媒體提供隨停隨看的休閒觀影方式,降低了習慣於更隨意消費習慣的年輕人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門檻,傳統的現場古典音樂會「不是年輕人習慣的媒體消費方式」。
無論是長時間的表演、着裝要求、高昂票價,還是複雜的音樂作品,這些年輕人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去欣賞。針對這些障礙,現場活動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讓古典音樂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在Candlelight Concerts系列中,就會演奏從維瓦爾第的《四季》到泰勒絲混合組曲的古典與現代作品。
Bryan表示:「我希望這是他們理解這些音樂之美的第一步,然後引導他們接觸更多正統的古典音樂和管絃樂。」他提到,這也是他們最初推出該項全球計劃的原因:年輕人對古典音樂展現興趣,但覺得演出和這個世界太過遙不可及。Bryan認爲,這是一個需要糾正的誤解。
音樂記者Michael Vincent指出,這也是古典音樂會觀衆會減少的部分原因。而2020年的閉院封鎖也未能改善這一情況。「參加音樂會是一種習慣」,他說,「而這種習慣在疫情期間被大大打破。」
重點是接觸傳統音樂會場之外的聽衆,以及傳統古典音樂曲目之外的受衆——這對古典音樂的生存至關重要。透過打破類型的壁壘,聽衆纔會更願意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探索未知的音樂。
※本文由《MUZIK閱聽古典樂》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