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頭盔上的避雷針有什麼用

北魏 陶彩繪武士俑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很多現代的古裝劇中,士兵的頭盔上都會插上一點東西,比如羽毛或是槍尖,豎在頭盔上,就像頂在頭頂的“避雷針”,它們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

冷兵器時期,對於士兵來說,擁有一身刀槍不入的盔甲非常重要,它們能儘可能地保護身體,甚至直接影響戰爭的勝負。而身體最爲重要的部位便是頭部,所以在歷史上很早便誕生了保護頭部的頭盔,人們稱之爲“胄”,早期的“胄”通常使用動物的皮或甲製作。

商周時期,隨着冶煉技術的不斷髮展,青銅器逐漸被廣泛使用,戰場上也開始出現青銅材質的頭盔。不過由於此時的青銅仍相對稀少,金屬頭盔多流行於貴族階層,所以此時的青銅頭盔不僅要注重功能性,還得兼顧美觀。

1935年於河南商王陵墓出土的一款青銅頭盔,正面有製作精美的饕餮圖案,凸出的眼、鼻、耳形狀栩栩如生,其頂部有一圓形小管,用來插放羽毛之類飾物。可見在這時候,人們就開始將羽毛插在盔頂用以裝飾,特別是鷹、鶚等兇悍鳥類的羽毛最受歡迎。

此外,羽毛的裝飾不僅是爲了美觀,還能彰顯佩戴者的勇猛無畏,增強士兵的威懾力,也體現了士兵們對猛禽的崇拜,是身份的象徵。這種頭盔設計在之後的朝代被延續,並逐漸流行。

秦統一六國後,軍事裝備上也統一化,到漢代,士兵頭盔上的羽毛還能用來區分敵我,或是方便頭盔掉落後迅速將其拾取。

漢代之後,由於多年來抗擊北方匈奴,頭盔的設計也吸納了遊牧民族的特點,同時隨着冶煉技術的進步,盔頂脆弱的羽毛開始被金屬所替代,功能也逐漸變得實用起來。據說在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中,就出現了一支頭盔頂部有凸起的軍隊,盔頂的金屬凸起能有效分散攻城時城牆上掉落的石塊。

魏晉時期,從出土的“北魏陶彩繪武士俑”看來,當時的頭盔盔頂已經形成一個尖錐狀,能在近距離廝殺時,抵禦對方錘、斧之類重型武器的打擊。當鈍器砸中尖錐狀的頭盔時,頂部能將其產生的衝擊力向四周分散,大幅削弱對頭部的震盪,提升戰場上士兵的存活率。

到宋代,在北方金、遼鐵騎的凌厲攻勢下,宋軍的長槍明顯處於劣勢,特別是在近身搏鬥中,於是槍尖作爲一個可拆卸部件,被裝在了頭盔上,稱之爲“盔槍”。

這樣一來頭盔的作用就變多了,當槍頭折斷,可將頭頂的盔槍拆下,作爲備用槍尖裝上,或是近身肉搏中,取下槍尖作爲近戰武器與對方廝殺。另外,如果手、腳被束縛,還可將頭部當作武器,給對方造成一定傷害,而且,上邊的盔纓同樣可以用來區分敵我。

之後,無論頭盔形狀如何演變,如元代出現的像飛碟一樣的笠形盔,都保留了盔槍的元素。到清代,盔槍的長度不斷加長,達到20釐米以上,因此被網友們戲稱爲“避雷針”,並加入了更多的裝飾性元素,盔槍逐漸成爲區分等級的標誌。

文/佳遇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