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出來,爲啥都是吐槽?
你好,我是李明Bright,前阿里產品專家,13年互聯網產品經理,主要寫一些科技和商業內容,以從業者的視角提供觀察思考。
前幾天,GPT5終於被放出來了,本來大衆期待的驚喜時刻並沒有到來,反而變成了“驚嚇時刻”、“吐槽時刻”。GPT5並不如預期,這到底是爲啥呢?
我覺得會有這種戲劇性的效果,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缺少顛覆式創新。所謂顛覆式創新,就是從0到1,或者從1到100(上限是10000)。ChatGPT橫空出世就是從0到1,在大衆視野中,突然出現一個觸手可及的,如此智能的能夠理解人類意圖並給出精準反饋的AI,就像馬車時代突然出現一輛汽車,雖然這輛汽車一開始速度並不是很快,一會兒熄火,一會兒爆胎,但它是一個新品種,非常之驚奇。而DeepSeek的火爆,不僅在於狠狠打臉中國人做不出或者沒那麼快做出性能比得上ChatGPT的大模型,還在於一下子把成本降低了100倍,而且不需要用最頂尖的計算GPU。這就相當於把成本高昂,只能在實驗環境中使用的汽車,成本降低到家家戶戶足以普及的程度,而且還是免費擁有,一毛錢不用花,這也是一件很誇張的事情。
那麼,到了到2025年的今天,顯然沒有看到再有如此巨大突破的變革。底層原因是技術發展是有內在規律的,就如同商業模式的發展一樣,顛覆式創新之後很難馬上顛覆式創新,需要經歷一段漸進式創新的路,就如同移動操作系統領域,iOS和Android出來之後,後面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優化桌面設計、優化性能、增加一些新的交互,縫縫補補又一年。
第二,大家的預期被拔得太高了,一開始以爲ChatGPT是神一樣的,GPT4.0那麼驚豔,後來又推出各種型號的GPT,都是小版本更新,現在終於被冠以GPT5.0的版本來了,大衆的期待肯定是非常高的,尤其是之前有一波人奮力地宣傳信仰AGI的即將到來。
而現在,GPT現在變成凡人了,不再神話了,其他的大模型也追上來了,沒有明顯的技術壁壘了。大衆的美好的理想落空了,終於回到現實了。
現實是什麼呢?現實是AI在垂直領域的應用進度要遠快於通用AI大模型,我想打個比方,AI就像一個不斷學習進化的小孩子,有很多很多的老師一起教,這個小孩子學習進化需要時間,需要吸收能量,但是他每天可以吸收的能量是有限的,那麼是讓他十項全能,門門90分快一些還是隻挑1門專注打磨練習到90分更快一些?我認爲是後一種,所以現在反而是專注於做Code、畫圖等領域的AI可用性更強,我反而現在比較懷疑通用萬能大模型這條路是否能夠走得通,或許可以,但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長到等到那一天,也許已經有很多細分領域的AI巨頭,行業規範已經形成,用戶習慣已經養成,無論是在性能還是在成本價格方面,通用大模型都沒有多大的吸引力,這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在已有的技術路徑之下,決定AI智能度、可用度的還是語料,專業化的語料而不是普通的語料。想讓AI變成什麼樣,就得把什麼樣的語料餵給TA。
這麼去思考,AI的階段性終局就會變成一個人或者多個人的數字分身,而不是專業助理。也就是你原本就會或者周邊就存在的技能,賦予AI,AI的專業度小於等於目前能提供的解決方案,只是說AI可以做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那麼人類的智能的天花板也就是AI的天花板。
所以,程序員、老師、律師,這些是比較容易被AI替代或者部分替代的,因爲語料足夠多,足夠標準化,提供的都是偏信息的服務。我甚至認爲,AI畫圖能夠更早地應用,也是因爲語料足夠,到處都是圖畫,真實世界隨處可以獲得畫面。
AI編程已經火熱得不能再火熱了,下一個顛覆式創新突破的可能就是教育、法律,甚至醫療行業,現在我能夠非常理解王小川的邏輯了。
AI大模型的故事講得差不多了,AI垂直應用的故事即將進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