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來了,Kimi卻掉隊了

導語:經歷了DeepSeek等爆款從橫空出世到增長乏力後,大模型投資人變得謹慎,寧可押注前兩名。腰部以下玩家的生存空間,持續被壓縮。

01 “不是那個節點”

北京時間8月8日凌晨,OpenAI發佈GPT-5。這一代產品將大語言模型與推理模型整合,能智能調度多種子模型,在解決不同任務時調用最優引擎。相比GPT-4o的事實錯誤率也大幅降低。

雖然部分業內人士評價其缺乏顛覆性,但在事實準確率、多輪推理、複雜任務執行上的提升,依然讓它暫時保持在全球頭部的位置。

圖源:OpenAI官網

就在上個月,國內AI大模型“六小龍”之一月之暗面發佈並開源了萬億參數大模型 Kimi K2。

上線48小時,月之暗面官網訪問量達36億次,Hugging Face下載量突破10萬——這種聲勢,甚至在國內外科技媒體的版面上壓過其它大模型。

圖源:Kimi官網

然而,不到一月,熱度如潮水消退。

Kimi的K2,沒能複製DeepSeek今年1月的軌跡。搶跑換來的是短暫曝光,而非扭轉“下坡”的蹣跚。

第三方監測機構 aicpb.com 數據顯示,今年7月,Kimi APP月活躍用戶(MAU)僅居全球第19位,落後於豆包、DeepSeek、騰訊元寶等國內對手,下載量更跌出前20。

圖源:AI產品榜

QuestMobile數據顯示,5月Kimi的月活用戶1408萬,在國內原生AI應用中排名第九;而在去年12月,這個數字曾高達2101萬,位列前三。

圖源:QuestMobile

“大家都在等一個能扭轉局勢的產品時刻,就像DeepSeek R1那樣。但Kimi的K2,並不是那個節點。”一位AI大模型研究者告訴筆者。

02 重金投流

爲何與DeepSeek被業內並稱“絕代雙驕”的Kimi,退步如此之快?

有業內人士認爲,Kimi之前“走紅”,更多是營銷的勝利。

2023年10月,Kimi以 20萬字長文本處理能力橫空出世,幾個月後將上限提升至200萬字,對話框容量一度全球領先。

彼時,長文本處理被視爲AI處理深度任務的門檻:寫一份學術綜述、法律分析或行業研報,用戶不再需要拆分文本、反覆輸入。

可真正讓Kimi實現用戶數量大幅增長並迅速出圈的,並非其技術優勢,而是聲勢浩大的“重金投流”。

業內廣爲流傳,2024年春節,月之暗面在B站(9626.HK/BILI.NASDAQ)投放廣告總額超億元,單用戶獲客成本(CPA)爲30元。

彼時,在B站首頁或視頻推薦區,總能看到“Kimi AI智能助手”推廣鏈接。

Kimi在B站的廣告投放,圖源:嗶哩嗶哩

這一引流策略,短期內製造了“現象級”關注度和下載量,也引發了同行“賽級”模仿。

當時正是AI大模型“羣雄逐鹿”的相對空白期。各大廠模型加速迭代,DeepSeek還在韜光養晦。因此,誰受到的關注多,就看誰的曝光率高。

高成本投放的代價,是壓縮研發與算力預算。

Kimi把長文本處理優勢作爲核心賣點,但技術壁壘卻不高。

上下文擴充達到一定限度,對模型整體能力的提升有限。一旦超越這個閾值,大模型比拼的將是實打實對文本推理能力以及高質量解答能力。

根據QuestMobile對國內各大模型測試顯示,Kimi1.5模型在長文上輸出速度,已遠低於通義、豆包、騰訊元寶和文心一言。

國內各大模型在長文本的性能測試,圖源:QuestMobile

Kimi的長文本獨佔優勢被抹平的同時,專業垂直工具開始“降維打擊”。

Wind(萬得)、知網等在各自領域的應用,把長文本處理與特定知識庫綁定,直接生成研報、綜述、財報摘要。這種垂直場景AI,不僅精度更高,還能保證數據來源可追溯,讓通用型長文本AI的吸引力顯著下降。

圖源:知網官網

行業變化極快。

到2024年中,“百萬tokens”已是主流廠商標配,模型競爭焦點轉向推理能力、交互體驗與多模態。

豆包1.6可以處理文本、圖像、音視頻全鏈路,通義千問支持語音+圖像輸入。

而Kimi的多模態仍侷限在圖片與代碼理解,輸出主要是文字與代碼,缺少語音、視頻等交互能力。

這種差距,已很難再通過投流進行彌補。

03 “三重製約”

如果說產品與市場節奏決定了Kimi眼前的失速,那麼數據、算力、資本三大要素的短板,則限制了它的長期競爭力。

數據不足,是Kimi難以突破的核心原因之一。

國內多家大廠模型能利用自家生態(如阿里的淘寶、字節的抖音與今日頭條、騰訊的微信)作爲中文語料來源,形成持續的模型優化閉環。

受限於生態屏障,Kimi缺乏這樣的數據入口,更多依賴公開網絡數據與合作伙伴提供的有限語料。

算力上的短板,則更爲直接。

自美國禁售英偉達H100、A100等高端芯片,國內公司大多隻能使用性能較低的H20或國產替代方案,如華爲昇騰和寒武紀思元。這使得國內模型與全球頂尖水平存在顯著差距。

算力被“卡脖子”,顯著拖慢了中國AI大模型的追趕步伐。近期國外大模型的表現,明顯超過國內就說明這一點。

此外,背靠阿里雲、百度(9888.HKB/IDU.NASDAQ)智能雲、火山引擎的大廠模型,可以用自有云資源訓練和部署模型,而Kimi需要採購雲服務,成本更高。

國內外各大模型廠商均靠持續融資燒錢輸血來維持發展,錢主要就花在了購買算力硬件上。

資本收緊,則是今年Kimi的新增壓力。

2023年至2024年,月之暗面獲得阿里等數家大廠青睞,估值一度升至33億美元。

但去年8月後,公司再無新融資。去年底,投資人朱嘯虎與創始團隊的股權紛爭與仲裁風波,以及近段時間Kimi用戶側數據明顯下降,或讓潛在投資人態度轉爲觀望。

沒有新資金,投流規模與模型迭代速度都會被迫放緩,形成“融資受阻—創新放緩—用戶流失”的惡性循環。

根據“愛分析”調研統計,2024年AI大模型項目,累計項目金額超過400億人民幣。其中,科大訊飛(002230.SZ)、百度、阿里、騰訊等大廠均獲得億元級訂單。而月之暗面尚無公開的標杆性大單。

圖源:愛分析

業內人士反饋,經歷了DeepSeek等爆款從橫空出世到增長乏力後,AI大模型投資人變得謹慎,寧可集中押注頭部“前兩名”。中腰部以下玩家的生存空間,持續被壓縮。

在互聯網商業史上,從不缺一鳴驚人的公司,但缺的是能把“一鳴”延續成長期鳴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