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醫生須考試 專業療愈暖人心

狗醫生必須具備親和力,進退有度。圖爲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臺北市民生身障社區日照機構服務的狗醫生。(狗醫生協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輔助治療犬在國外行之有年,在臺灣尚未普及,但已能在醫療機構、長照機構、特教學校看見「狗醫生」的蹤影。有長輩多年不說話,見到狗狗後奇蹟似地開口;還有腦麻的孩子,爲了摸一摸狗,突破自我,耗費10分鐘走路、爬行。這些狗醫生並不會因爲等太久而坐不住,除了要能動能靜、不怕人,還得通過考試,具有高度專業性。

臺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夏安婷表示,研究指出,人們只要看到狗狗、貓貓,腦中就會分泌催產素等激素,讓人心跳、血壓趨於正常,處於放鬆的狀態。輔助治療犬的存在,能幫助不同的個案達到不同的治療目標。

臺灣狗醫生協會訓練師晴天媽指出,在國外不只有狗醫生,還有貓咪、羊駝、倉鼠等,但以狗狗爲最大宗,原因是狗狗較能與人類互動,具有合作性,移動也方便。想擔任狗醫生,必須具備親和力,進退有度,知道在哪些場合該做哪些事情,例如陪長輩散步時要願意走動、玩呼拉圈時也要願意跳動。爲保障動物的福利,還要求有晶片、打過疫苗,出勤前也一定要洗澡。

晴天媽透露,狗醫生服務的對象包括長輩、末期病人、特教兒童、肢體障礙者、精神障礙者等。失智症長輩需要有社會連結、精細動作的訓練,與狗狗對話可找回現實感,而撫摸、梳毛等動作,也對延緩病症有幫助;語言障礙的兒童,則着重引導他們開口跟狗狗說話,增加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