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玩中學、學中伴”親子游場景

來源:光明日報

隨着新時代育兒觀念的發展,親子旅遊市場需求也在發生改變,親子游已從“滿足孩子需求”轉向“高質量親子陪伴”,以“共體驗、同成長、深聯結”爲核心,串聯起自然探索、文化感知與科技互動等多樣化場景,讓知識學習與親情升溫同頻共振。從城市到鄉村的空間拓展,從自然到科技的多樣化探索,從傳統到創新的產品迭代,親子游正在構建“玩中學、學中伴”的立體場景。

在親子游的發展版圖中,城市與鄉村形成了互補共生的空間格局,共同構成了多樣化親子深度互動場域。城市以豐富業態滿足親子家庭的便捷化、多樣化需求,依託交通便利與業態創新優勢,構建起覆蓋“主題樂園、科普場館、商圈親子區”的全場景網絡;鄉村以自然本真與在地文化,成爲親子深度互動的“天然遊樂場”,依託地域特色打造“慢節奏、深互動”的親子空間。如浙江常山的兩山合作社深挖地域資源,將常山胡柚、山茶油、金釘子等特色農業資源轉化爲親子互動載體,打造主題鮮明的親子游產品體系,實現城鄉研學資源有機聯動。

親子游的體驗維度,通過文化共創、自然共探、科技共享三大場景,讓陪伴從“物理在場”走向“情感共鳴”。

在文化共創場景中,親子家庭通過技藝體驗、歷史溯源、非遺傳承等形式觸摸文化根脈,在傳統文化體驗中增進情感。縣域文化親子游以“在地化傳承”爲特色,將鄉土資源轉化爲沉浸式課堂,帶家庭遊客體驗鄉村民俗文化、非遺技藝等,讓優秀傳統文化和古老技藝得到活態傳承。

在自然共探場景中,親子家庭通過自然課堂、自然遊戲等活動深入探索自然,通過親子協作的形式與大自然親密聯結。在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沉浸式親子場景充滿趣味性和知識性,孩子在專業導師的帶領下觀察岩石、採集標本,揭開4.6億年前生物演化的奧秘。這種依託獨特地質資源的“輕開發”模式,既保留了自然本真面貌,又讓抽象的地質知識變得可觸可感。

在科技共享場景中,親子家庭通過實驗操作、智能設備交互、產業技術探秘等活動接觸前沿科技,建立對未來的認知框架。當前,人工智能、宇宙探索、機器人技術等前沿科技體驗爲孩子們打造了寓教於樂的學習天地。旅遊目的地通過產業賦能,融合新科技與本地產業,打造特色研學課程,讓親子家庭在虛實交織中沉浸式共學。

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基礎設施不斷升級與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激增的三重驅動下,我國親子旅遊產品形態不斷豐富,服務品質穩步提升,從傳統的主題樂園、動物園、博物館到新興的研學旅行基地、鄉村親子游項目等,各類親子旅遊產品層出不窮,滿足了不同家庭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爲旅遊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

研學遊成爲親子游客青睞的重要項目,品質化、多樣化研學課程成爲消費新標籤。各地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自然生態、科技產業等特色資源,以精準主題爲線索串聯起美好體驗。無論是依託世界遺產打造的文化探秘之旅,還是圍繞生態保護區設計的自然研學課程,都注重將在地元素轉化爲可觸摸、可參與的具象項目,構建起跨越歷史縱深與空間維度的“行走的課堂”,讓青少年在實景體驗中深度感知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自然肌理與發展脈絡。

數字技術的融入讓研學產品煥發新活力。不少縣域地區通過搭建生態資源數字化平臺,將抽象的生態價值轉化爲可交互的體驗項目,讓“學”與“遊”的融合更深入。數字技術與本地特色資源結合,既提升了研學的互動性,又深化了教育主題,爲研學產品創新提供了新方向。如福建建陽寒泉精舍以“朱子文化數字基因庫”爲基礎,依託“虛擬朱子”AI互動、VR論學等場景,讓親子家庭在對話、批註典籍等協作中深入瞭解傳統文化,讓文化從靜態展示變爲動態交互,又通過共創式體驗提升了研學參與感,推動了傳統文化數字化發展。

當前親子旅遊雖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產品安全隱患、親子設施適配性低、親子互動元素缺乏等問題也屢遭詬病。未來,行業需從三個維度實現破局:一是全面築牢安全防線。既要藉助科技力量提升保障效能,通過智能穿戴設備、監控系統等實現設施設備智能巡檢、兒童動態定位與危險場景預警,實時掌握安全狀態;也要健全制度規範,建立覆蓋設施安全、食品衛生、活動組織的全流程標準,明確從業人員的安全職責與操作規範,從技術與管理層面雙重護航。二是系統完善產品供給。以家庭需求爲核心進行細分設計,結合年齡、家庭結構等特點,挖掘親子互動與家庭文化內涵;推動“旅遊+教育”“旅遊+文化”“旅遊+科技”等業態深度融合,豐富產品體驗形式;同時加強新興產品培育與傳統項目升級,形成互補的產品格局,滿足多樣化親子消費需求。三是着力提升服務品質。硬件上完善親子友好型基礎設施,兼顧兒童便利與成人舒適;強化親子互動設計,通過活動策劃、場景搭建促進家庭成員情感交流與協作。此外,推動行業服務標準統一與提升,加強從業人員專業能力與服務意識培養,全面優化親子家庭的遊玩體驗。

(作者:崔莉,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