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飲一江水 兩岸紀念金馬供水30週年

大陸供應金門的水源來自福建省泉州山美水庫。(張寧攝)

大陸福建泉州市金雞攔河閘爲供水工程中重要的一環。(張寧攝)

衆所周知,金門因地理因素年降雨量僅1000公釐,但蒸發量大且缺乏大型水庫,淡水資源長期不足。用水僅能依靠湖庫水及地下水,在以往地下水佔到民生用水的68%,過分超抽地下水導致對生態破壞,水質鹽化嚴重。在90年代初期,隨着兩岸關係緩和,即有金門本地人士提出從福建引水的構想,而大陸福建省水利水電廳(現水利廳)在1995年組成「金門、馬祖供水規劃領導小組」(後改製爲金馬供水工作小組),進行相關計劃前期工作。

「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主要水源來自福建省泉州山美水庫,經由晉江供水系統送水至金井海堤出海,銜接金門方負責的十六公里海底管線到田埔水庫。滿足金門未來三十年中、長期發展用水需求。該項工程於2018年8月5日通水儀式啓動至今,已供給金門民衆用水超過4000萬噸。據瞭解,目前平均每天供給2.1萬噸,而金門地區用水來源從早期湖庫水+地下水,轉變成大陸供水佔82%、湖庫水佔8%,地下水5%及海水淡化5%。因地下水減抽,對生態保護也取得良好效益。根據與會的金門當地民衆表示,湖庫水源充沛之後,包含農作物的種植灌溉,淡水魚類的品種數量及候鳥的棲息,都跟以前大不相同。

3月21日下午,一場爲紀念開啓金馬供水30週年所舉辦「共飲一江水 共話兩岸情」座談活動,在泉州晉江舉辦。兩地負責供水系統的相關人員,向大家介紹目前的合作情況,及對於金門民生用水的改善情形,與會人士都希望供水模式可以做爲兩岸其他合作的參考。

所謂「吃水果、拜樹頭」,當天也重點邀請兩地這項工程的推動者、建設者與會,他們在分享當年的溝通過程中真的叫好事多磨,舉個簡單的例子,以簽約文本而言,用「契約」還是「合同」?結算用哪種「貨幣」?能用「甲方」、「乙方」嗎?他們風趣的表示,中國人的智慧真是無窮盡,能在摸石子過河中找到解決之路。言談之間回首過去30年,頗有千帆過盡把酒話桑麻的意味。

金門供水工程是兩岸跨越政治障礙、解決民生問題的典型案例。從早期構想到2018年通水,歷經20餘年努力,不僅改善金門居民生活品質,也爲兩岸關係提供了一種非政治化的合作模式,與會人士都希望供水模式可以做爲兩岸其他合作的參考。 (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