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MedBobi 2.0整合平臺啟動 AI助理不再讓醫師斜眼看病人
工研院今宣佈攜手亞東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總與奇美醫院,共同啓動「MedBobi 2.0 整合平臺」,打造臺灣首個以「臨牀語料(指臨牀上常用的溝通術語)與AI模型訓練」爲核心的智慧醫療共創平臺。左起高雄榮總院長陳金順、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中山附醫總院院長蔡明哲、奇美醫院專案副院長陳繡琴、工研院生醫所生醫大數據組長沈家平。記者沈能元/攝影
因應醫護人力吃緊的挑戰,工研院今宣佈攜手亞東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總與奇美醫院,共同啓動「MedBobi 2.0 整合平臺」,打造臺灣首個以「臨牀語料(指臨牀上常用的溝通術語)與AI模型訓練」爲核心的智慧醫療共創平臺。工研院表示,此整合平臺爲開放平臺,歡迎全臺所有醫療機構共同加入。
工研院去年公佈整合平臺「MedBobi」,此爲全球首款專爲華語醫療體系設計的AI醫療助理系統,如今升級爲「MedBobi 2.0」,透過導入多模態生成式AI與華語語音辨識技術,協助醫護人員從行政支援邁向臨牀判斷。
據亞東醫院執行「MedBobi」成果,不僅讓護理人員處理護理紀錄作業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3分鐘,更有助降低醫護人員離職率約50%至70%,開創智慧醫療AI落地的新模式與可擴散的商業生態系。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說,根據調研機構Research Nester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醫療保健人工智慧市場規模約爲497.1億美元,預計年複合成長率將超過45.3%,到2037年將超過6.4兆美元。爲協助醫療產業搭上AI浪潮。
今年在既有基礎上再進化,升級推出「MedBobi 2.0」,整合4家智慧醫療機構的臨牀語音資料,建構更貼近現場需求的智慧醫護助理系統。該系統不僅有效減輕醫護人員文書與行政負擔,更能協助提供精準決策,全面提升照護品質。
此平臺與4家醫院合作導入臨牀,展現工研院與攜手醫界推動產業轉型、促進技術擴散的堅強動能,落實以科技支持醫護、強化照護韌性的政策方向,具體迴應賴清德總統「健康臺灣」政策中打造友善醫療環境、減輕醫護負擔,讓照護現場更有力,讓全民健康成爲國家進步的基石。
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說,對於AI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運用卻十分骨感,現在全世界面臨缺工,護理人員又有過勞問題,每天需處理許多複雜的護理紀錄,甚至像寫回憶錄一樣,下班前必須完成,醫院持續致力智慧醫療創新,去年攜手工研院共同推動 MedBobi 整合平臺,如今 MedBobi 2.0 整合平臺上路,期望透過臨牀語音與AI模型整合,強化第一線醫護決策支援能力,提升病患照護品質。
邱冠明說, MedBobi 2.0 整合平臺爲針對醫師看診時的病情詢問、病歷紀錄,以採取語音模式輸入,將改善病人常抱怨看病時,醫師都是耳朵聽,盯着電腦打字,都沒有看病人,有時才用眼睛瞄一下病人,主因是醫師擔心病歷輸入錯誤,必須看着電腦,該平臺上路可以應用到醫療場域,進一步收集語料,並形成摘要,同時還能給予醫囑用藥建議,協助臨場的醫事人員達到減勞、除錯、加值、成效的效果,期望醫療成爲護國神山的第二產業。
高雄榮總院長陳金順表示,推動AI走入臨牀服務、成爲醫療人員的智能助手,是我們提升醫療服務與革新的目標。很期待與工研院合作,透過MedBobi 2.0平臺打造更智慧優質的醫療場域,爲病患提供更溫暖體貼的照護服務。
中山附醫總院院長蔡明哲說,目前中部有4家醫學中心,目前許多醫院已將AI導入醫療場域,但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的AI團隊,但北中南有不同的語言體系,如說話的腔調不同,包括臺式國語、中部綜合體的腔調等,期望藉由臨牀語音與語意資料加以整合,有助提升醫療決策效率,未來盼加速導入臨牀流程,打造更即時、準確的智慧照護模式,期待能共同開啓AI醫療落地的新篇章。
奇美醫院專案副院長陳繡琴說,作爲雲嘉南最大醫療體系,奇美醫院致力推動智慧醫療實踐。榮幸參與「MedBobi 2.0整合平臺」合作,透過智慧醫護助理系統的臨牀應用,不僅減輕醫護負擔,也提升病人照護品質,展現AI落地臨牀的實際效益,開啓智慧醫療新里程碑。
「MedBobi 2.0 整合平臺」以實際臨牀需求爲核心,導入工研院AI技術,並結合四家臨牀醫院提供的高品質語音資料,涵蓋醫療術語、語調語氣與臨牀情境,藉此有效提升AI對醫護語言的理解與迴應能力。「MedBobi 2.0」可整合語音辨識、感知推理與即時迴應等功能,協助醫護人員快速做出精準判斷,減輕文書與溝通負擔,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提升整體照護品質。
工研院希望透過跨院共享臨牀語料與持續優化模型,推動智慧醫療技術從單點驗證走向規模應用,打造可複製、可擴散的創新服務模式,建構更完整先進且具有擴張性的智慧醫護生態系,加速臺灣智慧醫療產業系統化發展,並協助臺廠放眼國際市場。
面對新時代的機會與挑戰,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新需求,擬定《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作爲研發方向,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研發方向,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以促成應用領域。
在「健康樂活」領域,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發展解決方案,如藉由攜手合作夥伴,將創新技術導入第一線場域應用,帶動臺灣醫療科技產業轉型升級,以謀求人類社會福祉,引領產業社會邁向美好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