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海洋經濟將倍數成長

工研院舉辦「預見大南方 展望新經濟-南臺灣產業策略論壇」,出席專家包括工研院感測系統中心執行長朱儁勳(左起)、金洲海洋副總陳雪音、臺南市經發局副局長蕭富仁、工研院材化所長兼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主任李宗銘、南科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臺船資訊處長黃府祥。 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昨(11)日舉辦「預見大南方展望新經濟-南臺灣產業策略論壇」,發表「2024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看好淨零時代來臨,電動車與綠能轉型、海洋產業與藍碳市場將帶動產業新經濟,更預測海洋經濟在未來幾年將呈倍數成長,建議產業應提前佈局,拓展國際新商機!

工研院副總暨材化所所長兼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主任李宗銘表示,此次論壇特別聚焦電動車與海洋經濟佈局,邀集企業領袖與產官學研共同參與,探索南臺灣產業的成長契機。

有鑑於產業轉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工研院做爲產業智庫,在南部四個院區投入近700位專業工程師成熟的工程技術與管理經驗,成爲一個捍衛南臺灣產業競爭力的科技網,也持續透過「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統籌整合南部產學研能量,積極協助政府推動南部產業發展。

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指出,電動車趨勢浪潮來臨,帶動國際車廠積極轉型,加上各國政府推出各項電動車補助,全球電動車銷量預計2030年將突破1,400萬輛,市場前景可期。

另外,海洋能源被歐美視爲下世代重要的能源基載之一,因此積極發展海洋能源所需的關鍵技術與產業鏈,臺灣是海島國家,海洋科技發展可爲產業帶來新契機,政府已於5月26日通過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積極推動海洋產業永續發展。

工研院針對2024南臺灣產業發展提出「傳產維新」、「跨域革命」兩大策略,建議基於臺灣汽車零組件製造貢獻豐沛出口動能上,將南臺灣具競爭優勢的汽車及其零組件產業應用轉向電動車市場,導入數位科技推行綠色運輸.並鏈結在地產業,切入化合物半導體之跨域創新應用。同時佈局氫能車輛技術,再造汽車零組件產業巔峰。

在海洋經濟發展面上,建議以「以空輔海、以海養綠、以綠引金、以金創新」的創新循環策略,搶先佈局涵蓋永續漁業、永續觀光、無人機與水域無人載具、藍碳新產業等多面向海洋產業的跨域革命,後者尤其是迫在眉睫的機會與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