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扮推手 助應用落地
人工智慧的發展正在改變世界,也悄悄改變我們的日常。從手機上的語音助理,到工廠的智慧製程,AI已經無所不在。但如果說過去的AI多停留在雲端或少數高科技巨擘的應用,如今在政府推動「AI百工百業」政策下,它正一步步走進臺灣各行各業,影響製造、能源、醫療甚至文化體驗。
在這場產業變革中,工研院扮演着推手角色。作爲臺灣產業升級的技術引擎,工研院近年不僅專注於演算法的突破,更強調將硬體基礎與應用場景結合,讓AI真正落地。策略上,是以核心技術爲基底,再透過跨域整合推動產業應用。
算力是AI落地的基石。工研院研發的MOSAIC 3D AI晶片,以異質整合架構將記憶體與運算模組緊密堆疊,有效突破傳統晶片在「速度」與「能耗」之間難以兼得的瓶頸。MOSAIC體積小、效能強,更能在降低能耗的狀況下仍可維持高速運算。這意味着AI不再依賴大型伺服器,在工廠、醫院或邊緣設備中就能即時運算,同時展現「臺灣半導體×AI」的全新優勢。
具有AI聽力的「耳朵」也能協助產線提升良率。例如,工研院的AI音頻非破壞檢測技術,能透過聲音辨識產品內部瑕疵,例如粉末冶金製品內部裂縫,而不需破壞產品進行檢查。傳統檢測耗時費工,如今AI能即時介入,協助製造業提前發現問題。對出口導向的臺灣產業而言,這不僅能降低檢測時間與耗材損失,更替「MIT」產品品質掛上國際保證。
AI的「耳朵」也能守護日常生活。地下水管破裂往往要等路面隆起或民衆報修才被注意,修復代價龐大。工研院的智慧管網泄漏聽診系統,利用感測器搭配AI演算法,即時偵測並定位管線滲漏,讓維修單位提前採取行動。這不僅節省公共支出,更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展現AI在公共建設中的價值。
醫療照護是最需要AI投入的場域之一。隨着臺灣快速邁入高齡化,醫護人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嚴峻。工研院研發的MedBobi 2.0醫護聲易通,結合AI語音辨識與需求解析,能依不同臨牀場域提供即時支援。無論門診病歷生成、住院病房的照護紀錄,或急診檢傷分類,AI都能自動串接醫院系統,顯著減輕醫護人員負擔。對病患而言,這代表醫護能有更多時間專注於臨牀照護,帶來更即時、更安全的醫療體驗。
工研院的「AI藝廊─風格特化行銷影音生成優化技術」,讓靜態的國寶畫作「動」起來,透過AI動態生成與8K超擬真顯示技術,觀衆能以全新的方式體驗藝術。這不只是展覽形式的革新,更展現文化再詮釋的契機。當觀衆因爲互動體驗走進博物館,AI從工程走向創意,成爲連結科技與文化的新橋樑。
從MOSAIC晶片的硬體基礎,到音頻檢測的品質把關,再到智慧管網的公共防護、醫療聲控助理的貼心服務,以及藝廊互動體驗的文化創新,可以看見工研院的AI技術正以不同面貌深入社會。它不只是演算法的堆疊,而是能看得見、聽得見、用得上的創新。
AI百工百業,不只是口號,對臺灣而言,是一條讓科技實力與產業升級並行的道路。工研院以跨域整合的角色,將AI落實到各種真實場景,不僅迴應產業痛點,也爲社會創造新價值。展望未來,當半導體優勢與AI應用更加緊密結合,臺灣有機會在全球AI發展舞臺上,從承接者躍升爲領航者,而工研院的努力,正是這場變局中不可或缺的驅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