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聚焦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領域,加速開源項目孵化與落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瀟梟 北京報道7月23日~24日,由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主辦的“2025開放原子開源生態大會”在北京舉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出席大會表示,當前,數字浪潮席捲全球,技術的迭代步伐不斷加快。開源不僅是軟件開發的協作模式,更是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作爲新型生產方式,開源打破了創新的壁壘,共享前沿成果,營造合作創新的生態。從基礎軟件到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從雲原生的架構到智能設備的互聯,開源有力地推動了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成爲培育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所謂開源,最初指開源軟件,就是將軟件的源代碼公開,允許用戶自由查看、使用、修改和分發的開發模式。後來,開源這種開放、共享、協同的協作模式,逐漸拓展到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生物工程、腦科學、智能駕駛、機器人、工業軟件等多個領域。

熊繼軍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加強與各方面的協同配合,紮實推動構建國內的開源體系,取得了一些成效。

從開源基礎來看,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構建了連接國內外、貫通產學研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代碼的託管平臺加快建設、互聯互通,科技企業、金融機構等紛紛成立了開源辦公室,以貢獻爲導向的開源人才評價工作實現了“破冰”等。

從開源成果來看,DeepSeek“以軟補硬”、“開源先行”的創新模式有效地激發了行業開源創新的氛圍,帶動編程語言、車載操作系統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開源成果。開源鴻蒙生態設備接入量突破11.9億臺,開發者超720萬,成爲萬物互聯場景的重要的數字底座。

從發展環境來看,我國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將開源納入中阿、金磚國家等多邊、雙邊的框架合作協議,加大力度推進開源人才培養,鼓勵220餘萬開發者活躍在國際舞臺,維護300餘萬個開源項目爲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熊繼軍表示,面向“十五五”,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的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開源建設,釋放開源的發展潛力。

一是堅持機制共創。鼓勵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實現開源產品價值的科學量化、開源商業潛能的充分釋放,助力高水平的開源項目向高質量的軟件產品跨越升級。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的雙重優勢,聚焦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關鍵領域,加速開源項目的孵化培育與應用落地,形成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三是堅持人才牽引。鼓勵企業、高校加大力度推廣以貢獻爲導向的開源人才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爲在職員工晉升職務、在校學生評優推免等重要參考,實現評價工作的標準化、機制化和品牌化。

四是堅持開放共贏。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推動開源的成果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促進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讓數字技術更好地惠及全世界各國人民。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在大會上表示,北京開源基礎雄厚、開源要素齊備、開源體系完善。未來,北京將優化開源公共服務,積極開展開源人才培育,建立基於開源貢獻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強開源合規培訓。加速開源項目孵化,支持建設開源技術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專業載體,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杆項目。深化開源協同創新,與國際開源組織深化溝通與合作渠道,完善開源企業出海服務體系,支持國內優秀開源項目“走出去”。

大會發布100餘家單位的150餘個開源項目應用案例,案例覆蓋電力、通信、醫療、教育、金融、交通等10餘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行業,彰顯開源技術在促進產業升級、行業創新方面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