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違法赴陸懲處 校長、主任也納入!杜聖聰:信任崩解象徵
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圖/取自杜聖聰臉書
行政院9月22日訂定「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構)學校公務人員違法(規)赴陸建議懲處原則」,兼行政職的公立教師各級主管也納入,明年7月1日上路。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說,從教育現場看,是信任崩解象徵,當赴陸變成懲罰,雙方失去理解彼此能力,未來臺灣會變得更安全,還是更孤單?
杜聖聰回憶,曾帶學生到大陸參訪、接待陸生來臺,雙方年輕人談理想、拍影片、談未來,彼此的差異化爲理解的動力。那種交流是知識的,而非政治的。但制度的收緊讓「赴陸」成爲高風險決定,不僅要層層申請,返臺還得通報、說明,行政負擔繁重,任何疏忽都可能留下紀錄,對多數教師而言,既然研究與教學已經壓力重重,何必再添一筆風險?最安全的選擇就是不去。
杜聖聰指出,寒蟬效應早已在學界蔓延,公立體系全面封閉,私校雖無明文限制,但也同樣緊張。即使有人願意赴陸,也擔心被誤解、被放大、被貼上標籤,這種心理負擔,比制度更可怕,讓人自我審查,讓學術交流變得像一場冒險。當大家都在「觀望」,整個兩岸學術圈就靜了下來,但靜的不是安寧,而是失語。
杜聖聰認爲,臺灣本是世界島,理應能與全球各地對話,如今的封鎖,使臺灣跟最鄰近的知識共同體逐漸斷裂,研究中國社會學者愈來愈依賴二手資料,中國學生對臺灣的理解,也停在舊印象,雙方都在失去對彼此的理解能力。
杜聖聰感慨,兩岸交流本被視爲民間溫度的指標,如今卻成爲政治籌碼,權力高層將往來視作測風向的工具,一旦兩岸不合,就關門、懲處、劃線,但真正願意交流的那羣人,包括老師、學生、研究者,如今因爲厭煩和害怕選擇沉默。
杜聖聰說,他相信學術應該是自由的、開放的,不應被恐懼與政治所綁架。當交流變成一種罪惡、赴陸變成一場懲罰,或許該問的是失去這份理解後,未來臺灣會變得更安全,還是更孤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