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越大,人才越“廢”

他們不再有當年的銳氣,眼神裡少了光芒,說起話來,全是“流程”、“合規”、“跨部門協同”,聽起來像是被什麼東西磨平了棱角。甚至連當年最引以爲傲的“專業能力”,也似乎停止了生長,變成了對既有規則的“熟練操作”。

我們也許納悶:大公司資源多,平臺大,按理說應該更能成就人才啊?爲什麼反而把人“養廢”了?

這背後,藏着一套成熟組織無形的反噬機制。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案例,也親身感受過那種被吞噬的無力感。商業江湖浮沉這麼多年,我看到了一個真相:

公司越大,越成熟,它內部那些看似合理、高效的“流程”、“結構”和“文化”,反而會變成一套精密而無情的“反噬系統”,一點點磨損個體的價值,最終把所謂的“人才”,變成“廢柴”。

看清這套系統如何運作,或許能讓我們更明白身處其中的困境。

你可能以爲,大公司的流程是爲了提升效率,讓每個人都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做好。一開始確實如此,但當流程變得過於龐大、複雜,它就開始異化。

它不再是賦能你的工具,反而成了限制你的枷鎖和鐐銬。

我曾在一個大型企業裡觀察過一位研發高手。當年他在小公司,一個點子閃現,就能拉起幾個人,快速把產品原型搞出來。進入大廠後,他的抱怨清單越來越長:

“想做一個新功能?先填表,走審批,跨部門協調,找五六個負責人簽字。” “一個簡單的bug修復?得走變更流程,開評審會,等排期,可能一個月才能上線。” “想提出一個跨部門的創新方案?對不起,這個不在你的KPI裡,也沒有對應的預算科目,你得先找人立項,那得是一年後的事。”

你看,流程本該是“徑”,幫你通往目標。但當流程本身變得比目標更重要,當“把流程走完”變成了一種成就,而不是“把事辦成”,它就異化了。

它不再鼓勵你快速反應、獨立思考、創新突破。它獎勵的是你“依規辦事”,獎勵你“不出錯”,獎勵你“會走流程”。你的價值,從“解決問題”變成了“遵守規則”。你的精力,從“創造價值”變成了無盡的“流程內耗”。

久而久之,那些有想法、有衝勁的人,不是被消磨得妥協,就是乾脆選擇離開。留下來的,往往是最適應這套“流程遊戲”的玩家,他們深諳“規避責任”之道,成了“流程專家”,但離真正能創造價值的“人才”,越來越遠。

你的手腳被捆住了,你的大腦也被塑形了。這就是流程的異化,對個體價值的第一層反噬。

大公司追求穩定,所以它們搭建了龐大而固定的組織結構。但這種結構,一旦缺乏動態調整和新陳代謝,就會變得僵硬板結。

它不再是支撐業務發展的基石,反而成了壓制個體成長的隱形壁壘。

我認識一個優秀的業務骨幹,能力很強,業績也突出。他想晉升管理崗,但公司上層的組織架構已經穩定多年,每個“坑位”都坐着人,甚至連儲備人才都排到了好幾年後。他被告知:“你很優秀,再等等,或者看看有沒有其他部門的機會。”

這種組織的板結體現在:

在這個環境下,那些真正有開創精神的人,會感到處處受限,想做點事,卻發現光是協調內部資源,就耗盡了心力。最終,他們可能選擇成爲最安穩的“守城者”,而非“拓荒者”。他們的價值,不再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是維持現狀,規避風險。

你被卡住了,不是因爲你不優秀,而是因爲你所在這艘巨輪的“甲板”太厚,而“艙位”已滿。這就是組織固化,對個體價值的第二層反噬。

任何一家偉大公司,在早期都擁有獨特的、充滿活力的文化。那是一種精神內核,驅動着團隊披荊斬棘,成就偉業。

但隨着公司變大、變老,這種文化,很容易鈍化。它不再是激勵人心的旗幟,反而成了讓個體自保、麻木、甚至僵化的溫牀。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

我曾見過一個技術專家,剛來時滿腔熱情,總想着把最前沿的技術引入公司。幾年後,他變得謹小慎微,每次提出新方案,都要花大量時間去“打磨PPT”,去“協調關係”,去“爭取支持”,而不是聚焦技術本身。他的口頭禪變成了:“這事兒符合流程嗎?”“有沒有人踩過坑?”

可見,當文化從“鼓勵犯錯、擁抱創新”變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出錯就是最好”時,那些曾經充滿好奇心、敢於挑戰的人,逐漸變得平庸,甚至麻木。他們的創新肌肉萎縮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鈍化了,最終,他們成了“合格的螺絲釘”,但“人才”的內核,已經消逝。

你的靈魂被禁錮了,你的心智被同化了。這就是文化鈍化,對個體價值的第三層反噬。

這套“反噬系統”精密而無情,它並非針對你個人,而是任何身處其中的個體,都可能面臨的宿命。

公司大了,要保持靈活,要讓個體不“廢”,何其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