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快評|徠木股份跨界進軍AI 是真轉型還是假噱頭?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2月6日,徠木股份(SH603633,收盤價8.60元,市值36.71億元)與兩家企業共同成立“時代之門(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代之門),跨界進軍人工智能(AI)領域,但合資公司註冊資本僅爲1000萬元。近年來的市場熱點,時代之門經營範圍多有涉及。這引發了市場對公司是否“蹭熱點”的質疑,尤其是在公司董事長剛解除留置的敏感背景下,更加劇了外界對公司戰略穩定性的擔憂。
從連接器和精密部件製造,到進軍AI領域,徠木股份的轉型路徑顯得頗爲突兀。儘管公司在2023年底啓動了TSN(時間敏感網絡)系統研發,目標是提升自動駕駛和機器人行業的信號傳輸精度和速度,並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這一項目的後續進展及能否爲公司帶來效益,仍有待觀察。
事實上,近年來,徠木股份在新能源、儲能及氫能源電池等新興領域也有所嘗試,但至今也未顯著改善業績或帶來可持續的技術突破。更令人擔憂的是,徠木股份此前宣佈計劃在湖南長沙投資7億元建設區域運營中心及數字化工廠項目,公告發布後至今未見任何實質進展,2023年報和2024年中報對此隻字未提。這種追逐市場熱點的行爲,不僅讓投資者疑慮其戰略方向是否明確,更反映出企業在覈心競爭力建設上的不足。投資者質疑公司是否真心推進項目,抑或只是藉助地方政策和市場熱點進行短期炒作。
跨界投資本無可厚非,但企業需要具備相應的資金實力和技術積累,“多線作戰”無疑是大忌。截至2024年9月30日,徠木股份的資產總額僅36億元,淨資產不到20億元,賬面貨幣資金僅3.27億元,這與AI領域動輒數億元的研發和市場推廣成本相比,顯得捉襟見肘。
資本市場的本質是信用市場。企業如果通過“蹭熱點”來吸引市場關注,短期內或許能帶來股價的波動,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缺乏實質支撐的行爲只會蠶食市場信任,最終損害的是企業自身的估值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對於投資者而言,理性判斷企業的長期價值比短期熱點更爲重要。徠木股份能否在AI和數字化工廠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仍需時間檢驗。真正的戰略轉型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和穩健的資金支持,而不僅僅是通過資本運作和概念炒作來提振股價。市場最終會用業績說話,那些缺乏核心競爭力和長期規劃的企業,即便一時藉助熱點概念獲得關注,也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